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在线 > 新闻在线 > 正文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
时 间:2019-01-12 01:57:15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 与陈大彬老师及同门学子见面会侧记
2018 年 5 月 20 日,这可是现代“流行”的好日子,寓意情深。
为迎接母校、山东省实验中学建校 70 周年,筹划《我们的实验时 光》编辑出版工作,我们几位历届陈大彬老师所带毕业班的同学召 开了一次“同门学子见面会”。会上,师生相见,共忆往事,感慨 万千。
这是一次很特别的见 面会,参加的同门学子既有 74、77 届的“文革”生,又 有 93、96 届的“开放”生。 尽管大家多数都是初次相 见,年龄的跨度也很大,但 都没有表现出那种陌生、拘 束的感觉,反而相互一见如 故,交谈自如,不遮掩缺点, 不回避问题,仿佛又回到了 当年的学生时代。我们想, 这可能就是一种缘分,这个 “缘”,源自于我们共同的 班主任、陈大彬老师。他是用行动验证了校训:“德行天下”之博大胸怀;用朴实、正直的个 人品行和独特善学的教育风格为人师表。是他以德“穿线”,串起 了我们的“缘”,并始终在影响和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座谈中,陈大彬老师给我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我们的记忆里,应该是七十有六了,可看上去 却还是那么精神饱满,一点不像他的实际年龄。当谈到学校的发展 时,他思路清晰,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公道评价;在谈到不同时 期所带的毕业班时,他感到自豪、兴奋,侃侃而谈,还略带风趣。 他给我们讲述了不少有趣、“平凡”、且有哲理的小故事。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用形象育人,才是长久之功。 “工作再难也总得有人去做呀”。这句话,陈老师说的很随意,却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
在实验中学,他的经历曲折而又丰富,用“浓彩重笔”来描述 一点也不过分。我们知道的,陈老师先是在藤县四中和十三中任教, 后被调入团县委工作。1965 年,由于工作突出经过选拔、考试, 他进入了省团校。陈老师说:在省团校整整两年的学习,使他在思 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做到了始终以“遵 德守纪”为自警、以“品格修养”为自律。团校毕业,他被分配到 了省城济南农具厂办公室工作。“文革”开始后,济南市按照“工 人阶级要占领上层建筑”的要求,要选拔部分有一定能力的教育人 才进入学校工作,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学校待遇低、名声差、难 管理,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学校工作。可陈老师不这么想,还是那 句话“工作再难也总得有人去做呀”。经过市里的层层选拔,陈老 师被选入了学校。进校后,他更是勤奋好学,认真负责。他靠着个 人的努力,先后当过七届毕业班的班主任,担任过年级组长和化学 教学组长,也干过校办工厂的厂长,还负责过当年的人防工程。在 讲到负责上级联合组织的学校人防工程时,他有点激动,他说:那 就是负责带头领着挖防空洞啊。这么大一项工程,人员又是来自不 同学校,那时又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就是靠镐刨锨挖,工 作很累。那是政治任务,必须要干好,还要按时完成。记得,有个 外校的老师累的就是不愿干跑了,我就提着铁锨追着这个老师,还和他吵了一架,现在想想还挺对不住这位老师的。说到这里,陈老 师长叹了一口气:现在这位老师也退休了,他人很好,有时见了面 还提起此事,他对我当年的做法很是理解,我们的关系也一直保持 的很好。
在 70 年代,校办工厂可是学校的重要教育“阵地”,学校领导 的“阵地意识”,又一次把陈大彬老师推上了“主峰”。面对当时校 办工厂的一大堆难题,他没有怨言,还是那句话:“工作再难也总 得有人去做呀”。走马上任后,他认真调查研究抓管理,齐心协力 抓建设。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与其他 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将校办工厂建成了集 生产与教学为一体的教学“阵地”。这就是陈老师做人、做事的风 格。对待工作,只要组织决定了,他就会坚决干好,还要干出成绩。
听说陈老师“护犊子”,帮学生打架?当我们问起此事时,陈 老师抬手摸了一下脖子,笑了笑,“不光是带你们班时打过,后面 带的那个班还有一次呢”。真的挺难想象,平时一脸“严肃脸谱” 的陈大彬老师,还能帮学生去打架。陈老师说:我带的学生就像我 的孩子,有缺点、有错误,我都会严格要求,严肃批评,甚至我还 要打他呢。但我是决不允许外面的坏孩子到学校来打我的学生。话 虽不多,却表现出了陈老师“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的崇高行 为,把师生情谊建立的朴实而又亲近。他当时“护犊子”帮打架的 那个学生,在我们班里可是个经常受批评的调皮生,后来进步很快。 现在还成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 同学每次聚会他还经常提起此事,看得出他对陈老师的敬重与感 恩。
说到陈老师带“文革”班的“艺术”。我们的感受最深。在那 个年代,家庭出身不好,又只抓学习,不讲政治,那可是大问题, 要戴“帽子”、受批判的。可在我们班里,陈老师话不多说,暗地 里使正劲,营造积极学习、鼓励学习的氛围,少搞所谓的什么“运动”。对一些不理解,又偏激的行为,他是苦口婆心做工作。现在 陈老师说起此事来,内心也还是有些沉重。他说:当时你们还都是 些孩子,思想没有那么复杂,作为老师决不能让你们背着包袱离开 学校,走向社会。实践证明,我们这个“文革”班的全体同学在毕 业档案里,没有一人有“污点”。在恢复高考那年,全班有多人考 入了各类高校,还有多名同学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军队等不同 工作岗位,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
一句家乡话筑起师生情。在我们班,只要一说到“怎加、怎加”, 大家都会想到陈大彬老师。四十多年过去了,陈老师在课堂上不经 意露出的这句家乡话,就像已经“约定俗成”了一样,成了我们班 同学思念陈老师的“代名词”。其实,“怎加、怎加”,开始也就是 “鹦鹉学舌”;后来成了几个调皮男生为防止老师“暗访”用的暗 语提示;再后来,大家都觉得叫起来更亲近,也更有那个年代的特 殊感觉。尤其是毕业离校以后,每当同学们有小聚会、思念陈老师 了,都会情不自禁的喊上一句——“怎加、怎加”我爱您。
我们还给在场的师兄弟们讲述了 2017 年 9 月 15 日,在我们班组织的“毕业 40 周年同学聚会”上发生的一幕感人场面:我们当 年的班长秦杰同学代表全班致辞,其中,就是一句“怎加、怎加”, 一下子把全班同学拉回到了四十年前。瞬间,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 同地聚焦到了陈大彬老师身上。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莫道桑 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绚丽。大家的嗓子哽了、眼圈红了……。当 年那位满头黑发,一脸严肃,还要帮学生打架的陈老师,如今虽然 仍是庄重威严,但已白发满头;当年在化学实验课上精准无误、“怎 加、怎加”的双手,如今也因病颤抖的无法控制。同学们都在暗暗 地祝福陈老师、“怎加、怎加”健康长寿。
当我们好奇的问起陈老师:这句“怎加、怎加”到底是哪里的 方言时,没想到,陈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一段他了不起的“家史”。 他说:他原籍是聊城,出生在东北,后来回到聊城老家。记得,1956年父亲又从聊城来到济南工作时,还是个在电气焊方面很有名气的 技术专家呢。大概是 1957 年吧,国家发出了“大城市要支援小城 市建设”的号召,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父亲就带着我们全家 又从济南来到滕县(现为滕州市)安了家。他说,“怎加、怎加”, 到底是哪里的方言,自己也说不清楚了。那时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 父亲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带徒弟。记得,好像仅是在藤县煤 矿就给他们带出了几十名电焊技术能手。这时,我们想“方言”已 经不重要了,而当年这位老人家的行动太感人了,这应该就是现如 今所提倡的、最早的“齐鲁工匠”精神的传承人吧。
陈老师的高级“幽默”,铸就了我们班的团队精神和同学友情。 在“5.20”见面会上,有位师兄说起陈老师带他们班时“太严肃不 懂幽默”。我们告诉他:陈老师玩的可是高级幽默。那才叫“出新 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记得,我们班在排练《长征 组歌》大合唱时,几乎全班齐上阵了,就剩下几个所谓的“调皮生” 和“形象”生没让参加。为了不影响学习,大合唱都是在每天下午 的放学后组织排练,按说,不参加大合唱的同学就可以放学回家了。 可是,每次放学前,陈老师就来了,他也不笑,很认真:不参加大 合唱的同学放学后也都留下,当观众、提“建议”。哈哈,这是把 幽默玩到了极致呀,太有创意了吧。
其实,陈老师的这个“幽默创意”,为我们建立同学间的友情 创造了机会。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之间平时是不会 多说话的,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交流了。正是因为有了《长征组歌》 大合唱这个“留下”的机会,陈老师没有落下一人,把大家都拢在 了一起,即齐心协力,又互帮互助,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正像大 家说的那样:在《长征组歌》大合唱的台上台下,同学们虽然分工 不同,但都能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长征精神教 育、激励自己。同学们都做到了,披星戴月,精心排练,耐心“陪 练”。充分展示了我们这个班集体良好的精神风貌。我们班的《长 征组歌》大合唱在全校文艺汇演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次与陈老师的见面,他的“与时俱进”思想,也让我们十分 敬畏。他从最基层的层面列举事例,讲述了对供给侧改革、大国工 匠精神和环境保护等“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的认识。 讲的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很接地气。这让我们想起了柴可夫 斯基的名言:“即使一个人天分很高,如果他不艰苦操劳,他不仅 不会做出伟大的事业,就是平凡的成绩也不可能得到。”
正是从以上的“凡人小事”中,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陈老师的 做人、做事风格。
他没有“豪言壮语”,但他朴实真实,以情育人;他没有英雄壮举,但他认真负责,工作扎实;他虽已退休在家,但他仍关心国 家发展,拥护改革创新。
母校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有了像陈大彬老师这样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一批忠诚于教育报国的实 验“基石”。
作为实验学子,我们也借此真诚的为母校 70 华诞祝福!
我们班同学承担了济南市 1975 年秋季运动会入场式的花束和旗帜方队。 照片由胡彦伟在济南市档案馆查询获得。
杨洁 方勤 胡彦伟(73 级/77 届四班)
2018 年 6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