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在线 > 新闻在线 > 正文
呼唤心灵的春天 ——记李庆胜老师
时 间:2019-07-24 03:26:55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1969年春天,山东省实验中学(当时的名称改为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东方红三校),迎来了一批新生,当时的祖国正处于“文革”的旋涡之中,这些新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缘故,仅仅上了四年小学就“停课闹革命”,辍学在家两年多,既没有经过高小阶段的学习,也没有经过任何文化考试和测试,就进入了文革前在山东省的中学教学中质量最高的实验中学。
这批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来学校报到时,手中拿着的是阐述“继续革命”理论的《“九大”文献》,口袋里装着的是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并别着一只钢笔;没有书包,也没有教材和课本,比起现在的学生来,确实没有学业上的负担和压力,真是潇洒自在的很。从此,我们开始了初中一年级的学习,严格的说是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生活。
我和其他同学共60余人,来到六八级一班,后来因为学习解放军,这个班级又改名为三连一排,李庆胜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一年零八个月以后,当我提前离开学校前往军营、告别李庆胜老师的时候,自己已经隐隐感觉到:那个时期,那个人,在我们人生的起跑处,他给我留下的将是一生也抹不去的印象,——一个不愧为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人,一个人生路上的楷模和向导。
一、 入校第一课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
这节课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底;
不管别人怎样认为,
漫长的人生旅途,
我终于寻觅到了标底;
今后不管是激流、斜径、险滩,峭壁,
都不能使我再度偏离。
——摘自同班同学的笔记
我们那批同学,入校时正值十四、五岁的少年时期,现在想来,这也正是人生的花季,最令人羡慕和留恋的时期。可是对我们来说,那个时期是最令人彷徨、困顿的时期。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和对现实的困惑和迷惑交织在一起,纠缠着、撕咬每一颗稚嫩的心灵。
中学离社会仅仅有一步之遥,我们当时虽然年少,可是也都感觉到自己很快就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就在这时,李庆胜老师来到我们中间。那是入校后的第一节课。
镜头一:他二十七、八岁。身材中等,脸庞方正,一双睿智的眼睛,浑身挥洒着青春的活力,他出现在当时还是一排排平房的教室门口,出现在60多双或清纯或迷茫的黑黑的瞳孔的注视下。
他当时说的很多,可惜同学们并没有记下,可是当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苍劲的大字时,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他写: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他又写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任重而道远……。
这话是伟人说的,可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却从来不知道伟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心目中,伟人的话是“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一颗颗已经悸动了许久的心,需要平静的思考;一艘艘找不到航向的船儿,需要正确的引导。
以后,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这两句话都会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黑板上,伴随我们度过一个个春秋寒暑,伴随着我们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校园时光。
国庆节到了,在国庆节的前一天,别的班都提前放假了,李老师却把大家都组织起来唱歌、诵诗,迎接祖国的生日,祝福祖国的未来。后来,我才得知,李庆胜老师执教几十年来,年年都是这样。这在平时可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那个年月,却是极不寻常的;因为那时,李庆胜老师的命运和祖国一起经历着磨练。
同学们都清楚地记得:在入校第一天举行“复课闹革命誓师大会”的礼堂里,一张大纸一个字的写着“打倒李庆胜”的标语就贴在半张大纸一个字“打倒刘少奇”标语的下方,这是在数日前批斗李老师时留下来的。
林娜清同学回忆说:后来,李老师又被当作“五一六”分子批斗,不久他五十二岁的父亲又在下放的农村暴病身亡;李老师的肝脏一度严重受损。可是在这个时候,他始终不因自己的荣辱得失而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念念不忘的是学生和讲台。他将同学们组织成一帮一的学习对子和各种形式的学习小组,指导和督促同学们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牛连卜同学深情地回忆道:李老师想得远,他一再告诫同学们,不要以为学习没用,现在学好了知识,将来一定会有用的。
在那个时期,那个岁月,李老师一次又一次充满激情的宣讲,把多少漂泊的灵魂从迷茫中拽了回来;一遍又一遍的苦口婆心,使得多少迷途的少男少女,找到了人生的航向。
李老师给同学们宣讲伟人、英烈的事迹、历史故事,还给同学们借阅少得可怜的可读书籍,并坚持批阅同学的读书笔记,李龙彪、丁济生……从那时开始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镜头二:办公室和走廊上张贴着批判李庆胜老师的大字报。上课之前的几分钟,同学们都认为李老师今天不会来了,因为他被当成“五一六”分子,将要去接受大会的批斗;代他讲课的老师已经出现在教室门口,徘徊着,等待着上课的铃声。谁知李老师此时匆匆地赶来,告诉代课老师自己所教课程的进度、难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临行时一再叮咛:“你给他们(指同学们)好好讲讲,我得去挨批了。”
当时许多同学对李老师的行为不理解,过了多少年以后,同学们才越来越理解了李庆胜老师的做法——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他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对在“文革”期间那些猖獗一时的思潮和行为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在“读书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潮喧嚣至上的时候,伤痕累累的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战士,偷偷包扎好遍布全身的伤口,牢牢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排除了种种干扰,将知识的种子播入贫瘠的土地,然后辛勤的耕耘着,毫不吝啬地挥洒着自己的力气和汗水,无怨无悔。
镜头三:20世纪七十年代初,某工厂。工人师傅拿来几张图纸给刚毕业的中学生看,结果几个中学生翻来覆去地看了许久,也嘀咕了许久,头脑里还是一盘糨糊。师傅急了:“怎么上的学?图纸也不会看!”此时,侯宪忠同学走来看了看,将图纸上的技术参数和要求告诉了工人师傅。工人师傅高兴地连连说:“到底是实验(中学)的!到底是实验(中学)的!”
其实,工人师傅是不该埋怨那几个中学生的。在那个年代里,不管是中学生、小学生还是大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寥寥无几,就是来自实验(中学)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是共和国的悲哀,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
工人师傅应该感谢的是李庆胜老师。就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李老师不顾自身的安危荣辱,顶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身心压力,执着地向同学们传授着科学文化知识,哪怕是一点一滴。有关识图、绘图和测量等方面的知识,就是李老师针对当时的情况向同学们传授的,许多同学都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受益非浅。
经过许多年,许多事都忘记了,可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话,连同他的人品、他的形象却始终刻在同学们的心底,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日益深刻的呈现出来。在那个共和国的特殊时期,李老师播撒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种子,而是许多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
——强国梦,民族魂;少年志,终生情。
这一切通过他辛勤的耕耘,深深扎根在同学们的心灵中,并一点点的开始发芽、拔节、长大。
1979年元旦,是“文革”后恢复高校招生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我考上大学的第一个新年,我精心挑选了一副年历给老师寄去,以表达长期以来蕴藏在心底的敬仰和怀念。画面上:险峰耸立,峭壁斧削,九曲黄河,滚滚松涛,翻腾云海,疾风劲草;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鹏扶摇直上九重霄,奋飞之翼博风雨,爱心无尽如海潮……
二、心在烧
“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动乱和浩劫,它的危害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延误了中国奔向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物资损失,更重要也更隐蔽的是:它对人类高贵心灵的亵渎和伤害。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岁月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仇视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真是“寒流滚滚”,“万花纷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李庆胜老师一边经受着极左思潮的摧残和整治,一边却将一颗赤诚的心无私地捧出,温暖着无数学生的心房。
镜头四:某同学这天没有到学校上课,晚上刚刚吃过饭,李庆胜老师就来到他的家中,在苦口婆心的批评和教育之后,李老师又对该同学进行了补课,当李老师了解到该同学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境况之后,不但拿出微薄的薪水帮助这位同学,而且立即找到学校有关部门,为他申请了助学金。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李庆胜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几乎走遍了每一个同学的家,直到他再度受到批斗,他几乎每周都有几天去作家访。特别是对暂时后进的同学;有的同学家甚至去了有十几次、几十次之多。李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帮助、督促、教育、激励和带动着全体同学走出“文革”时期“流氓加文盲”的阴影,顽强而执着地追求知识和道德,科学与光明。
镜头五:学习解放军,学校要组织野营拉练,赵传敏同学和其他学生干部一样积极报名参加,李庆胜老师把她叫到身边来叮嘱道:“你现在要做的是赶快到医院检查一下,让医院开一个证明,如果确实没有毛病的话,一定让你去。”遵照李老师的吩咐,赵传敏同学来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是重度贫血,住进了医院。拉练回来后,李老师带着水果和邓颖超同志写的如何战胜疾病的材料去看望她。
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赵传敏同学谈起此事来仍感到奇怪:李老师对她身体状况的了解,怎么比她父母、比她本人、比医院的大夫还“厉害”?
其实,李老师的“厉害”并非偶然,他对同学们言谈、举止、个性、交往及家庭情况的观察和了解,在许多程度上几乎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这是一个曾经被许多同学感到惊奇不已的“功夫”。若非亲历,实在令人难以相信。就拿赵传敏同学来说,其实李老师以前就发现她的面色不好,并亲自带她去省立二院看过,不过那次没有确诊罢了。说起李老师的“厉害”,笔者还可再举一例:
镜头六:一日早晨“天天读”之前,某同学匆匆赶往教室,不料在教室门口遇到李庆胜老师,李老师态度严肃、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不要想着法子去赶集,要想办法把拉下的课赶上去啊。”某同学十分奇怪,由于多次受到批评,他利用上课时间赶集之前曾请过病假,连最要好的朋友都没告诉,李老师怎么知道他赶集去了?直到晚上放学以后,李老师安排班干部来给他补课时,自己才明白:原来昨天他到集市上卖兔子时,衣服沾上了少许的兔子毛;尽管他认为上学前,自己已经把衣服清扫的整洁干净,但还是被李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蛛丝马迹,暴露了行踪。
丁济生同学回忆往事时感慨的说:在当时那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李庆胜老师总是想尽快地建立起一个较为稳定的教学秩序,可是他的努力又总是被运动所打断,使得他把很多精力都放在育人上。
张玉春同学说:咱班有许多同学,其实都是李老师把他从犯罪的边缘上拉回来的。
镜头七:1972年初,由于李庆胜老师受到错误的对待,我们所在的班级将要在下周解散,此时,班里突然出现了三个同学因为夜晚抢军帽,被派出所审讯后又被放出的事情。那时,许多人认为李老师就不再干班主任了,自己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还难保”;不必也不可能介入这件事,可是作为教师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李庆胜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同学并没有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李老师在离班的前几天去派出所了解了情况,并以他的热心打动了派出所所长,所长被邀请到学校对这几个同学当面进行规劝,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从而翻然悔悟。
几年以后,这些同学毕业了,其中有个同学发生了多次反复,李老师知道此事后,时刻放在心里,在街上遇见他,总是耳提面命,告诫再三。一次,李老师在路上遇见他,他掏出香烟给李老师抽,李老师毫不客气地问:“你香烟的来路地道吗?是不是用自己劳动所得的钱买的?如果是,我就抽;如果不是,我不但不会抽,我还要劝你自己也不要抽。”一次,李老师又在路上遇见了他,他满口酒气,手背上还沾着血,李老师拉着他的手深情地说:“XXX,你不能再这样了……”不久,那位同学终被拘捕。
无疑,这是一个恶习难改、俗称“街痞”和“万人嫌”的孩子,在监狱里他都考虑了什么,现在已不得而知。人们所知道的是,当二十八岁的他从监狱里释放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李庆胜老师家里,进门后走到他的跟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抬头时泪水横流。
笔者曾经问李庆胜老师:“在某些后进同学身上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和精力,您觉得值得吗?”李老师说:“教育本不是万能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以道德与感情,努力唤醒学生内心的良知。许多同学的后进是有客观原因的,有的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有的是因为父母管教方式不当,也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于放任自流,后进学生其实已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他们太需要爱了,至少他们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正确的爱。他们中有些人已经滑入犯罪的边缘,但是他们不但对此毫无认识,而且还为此自鸣得意。在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会去再推一把;但是我们也可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坐视不管。我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我知道很费力,可是我决不会轻易的放弃,哪怕有一点可能,我都要尽我的心力。”
长期不懈地走访同学的家庭,使李庆胜老师不但对同学们的情况了然于心,掌握了班级工作的主动权;而且也使同学的家长认识和了解了李庆胜老师,对他的人品、学识、才华表示了由衷的敬佩。
镜头八:这已经是同学们毕业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有位同学的父亲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身患绝症,生命濒危的最后时刻,再三叮嘱孩子:一定要代他向李老师告别。
原来,这同学刚入学不久,他父亲就为教育孩子主动与李老师联系,鉴于这种情况在当时很少,李老师对此十分感动。在此后的多次家访交谈中,这位家长喜欢结合亲身经历讲述意志的培养,做人诲人的体念,李老师对这位家长深感敬佩,也经常就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向该家长请教,得到了这位家长的认可和尊重。
这位同学毕业后入伍了,他的哥哥也在早些时候入伍,李老师坚持常去其家中看望这位家长,后来惊闻这位家长住进了肿瘤医院。但李老师并不知晓,原来还在这位同学入校前,其父亲就已患上癌症,术后一直休养在家。李老师连忙赶去探望。该家长病情稳定后,竟又去李老师家回访,介绍自己与疾病作斗争的体会,直到病危临终,他还是忘不了孩子的老师。
还有一位同学在得知笔者正在撰写有关李老师的事迹文稿时,特意打电话告诉笔者在四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就在毕业离校的最后一天,他和一位同学因桌面占用空间发生口角,进而升级到肌体冲突,同位的一拳击中他的左眼,几天后竟然几近失明,经医院确诊为视网膜脱落兼黄斑裂孔。他母亲找到了李老师,李老师立即找学校领导研究后,然后代表学校分别去找双方家长单位的人事部门联系,邀集双方单位开会,再邀集双方家长协商,并受各方委托带着眼睛几近失明的同学去省立二院做检查,听取专家建议,确定了去上海的医疗费用由双方家长共同负担的办法。在此期间,李老师一直抱着他不满周岁的女儿,冒着鹅毛大雪,顶着凛冽的寒风,不辞劳苦地的往返奔波,感动了双方的家长和单位,大家纷纷向李老师投去敬佩的目光。
该学生视力恢复以后,他的曾留学欧洲又归国工作的父亲就病倒了。他的在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母亲也年事已高。从此,他母亲家中有什么大事小情(如丈夫的就医,孩子的教育、工作安排,甚至买煤)总愿意找李庆胜老师帮助解决,李老师也经常主动前去探望,直到她卧床不起,也希望能同李老师见面恳谈,直至与世长辞……
李老师就是这样,不仅仅关心同学们的学习问题,还关心同学们的身体、生活和家庭问题;不仅仅关心在校的学生,而且还关心早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学生家长,几十年如一日。
不可否认,李庆胜老师的严厉也曾经使一些同学有所感觉,谁不好好学习,李老师就跟谁急。但是,绝大多数的同学们知道,在那个岁月里,李老师把对同学们的爱心和关心全部包含在他的教学工作中。他一边严厉地督促着同学们排除极左思潮的干扰,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边耐心细致地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默默地送去温暖。
镜头九:野营拉练的路上,李老师总是替体弱的同学背背包,他并不强壮的肩上常常压着两三个背包,可是他还的那么活跃,跑前跑后,进行着宣传鼓动。到了宿营地,别人都休息了,他还忙活着给同学们挑泡、按摩,然后就是淘米、洗菜、做饭,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
那时,每个班都安排有专门的炊事人员,但是他为了保证同学们充分的休息,总是积极地参与进去,想方设法给同学们改善伙食,他自己更是常常借口“露一手”,给同学们包水饺,炸“油香(一种类似面包圈的回族小吃)”,他的拿手好菜——“奶汤白菜”,更是被同学们津津乐道……;已在商海搏击多年的陈莉同学说:“现在想起来,那道菜,比起任何美味佳肴都好吃。”
一颗这样的心,在那个岁月中高擎着,就向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火,照耀着前边的路,温暖着学生们的心。
一双这样的眸子,他对自己被揪斗和整治的处境漠然无视,他的目光所注视、所投向、所指向的始终是事业、是理想、是那些花季的少年和半大的孩子;你注意到这双眸子了吗?那瞳孔里所蕴涵的是什么?
——一腔热血,一颗爱心,一种无尽的期盼。
三、 从“牵牛鼻子”讲起
镜头十: “牛如果不肯上路怎么办?”
李庆胜老师站在讲台上启发同学们,“有的人在使劲推牛的屁股,有的人在用力地拽牛的尾巴,还有的人使劲拉牛的两只角。这些方法行不行呢?当然不行。搞的不好惹的牛脾气大发,它还会将人顶倒,撞伤。”“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要牵牛鼻子,只要牵住牛的鼻子,再大,再蛮横的老牛,也可以使它乖乖地跟着你走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牵牛要牵牛鼻子,不要去拽牛蹄子。”
“学习也是这样,在演算和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从众多因素中找到最主要的因素,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教学课。但是在李庆胜老师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下,使得许多因为数学课枯燥乏味,并视数学课为畏途的同学如浴春风,增强了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很长时期以来,李庆胜老师高超的讲课艺术就被许多同学传为佳话,同学们喜欢听李庆胜老师的讲课,是因为他们不但从中学到了该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美的魅力,严谨、周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由此所形成的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智慧的启迪。
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这是李庆胜老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点。由于文革的耽搁和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招生办法,我们这批学生可以说在实验中学历史上文化基础最差,水平最参差不齐的。
记得入学不久,李老师为我们讲授分数计算1/2+1/3=?60多名同学竟得出了10种答案,弄得李老师苦笑不得。面对这样一批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何况此时李庆胜老师还面临着批斗和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在一批比较调皮的学生面前,他作为班主任和教师的尊严和权威时时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可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和委屈而放弃职责,他耐心地面对每一个学生,几乎是手把手的教育后进的同学,有的题甚至要讲几遍、十几遍。
对于实在后进的同学,李庆胜老师有时组织先进的学生帮助他,有时请他到家里来进行辅导,有时通过家访的方式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其在学习上的障碍。“我们的同学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不能让一个战友掉队!”这是李庆胜老师对自己、对我们班的学生干部提出的口号和要求。他自己挨整,父亲在下放地暴病而故,工作十七年不提工资,而他把所有的伤痛都埋藏在心中,从没有见到他对任何一个同学因为学习上的失误而生气、发火。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这是李庆胜老师教学艺术的又一特点。李庆胜老师所承担的课程是数学课,而数学作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构筑起来的巍峨大厦,因为其逻辑之严密,结构之严谨,推理之慎密,表述之抽象而使得许多人视若畏途;何况我们这些由于“文革”的缘故,在无拘无束的岁月里玩耍了两年,与严格的课堂教学生活无缘的学生,对于索然无味的数学学习的更是缺乏兴趣。可是,李庆胜老师却通过他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讲课方式俘虏了我们稚嫩的心,将我们引入辉煌的数学殿堂。
记得李庆胜老师把分数运算法则讲得像顺口溜:“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注意先约分,约分要彻底。”“见除号变乘号,后面的数颠倒;见减号变加号,后面的数变号。”“去括号,去括号;大中小括号,先小后大。括号前边是加号,情着去;括号前边是减号,通通变号。”本利和为(1+利率)的期数次方。
通过“为人民服务”的句子,李老师讲述三段论证;通过“白马非马”,他讲述反证法;通过五角星、讲优选法,他讲述几何学,既讲道理,又讲应用,讲机械识图、制图,讲距离、高度的测量,讲面积的测算……,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他把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和定理根植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把严密、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化在学生的脑海中,期待着春暖花开的时候。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是李庆胜老师教学艺术的第三大特点。我们毕业已经有30年了,在和不少同学和校友谈起李庆胜老师的时候,都对他的教学艺术记忆犹新;尤其是他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拘囿一题一事,而是紧紧围绕着一个或几个公式或定理,从多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充分的展开和发挥,并将其和相邻的公式、定理、学科相互贯通融会,使受教育者有一种犹如身在旅游或探险途中,经历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由此奇特而绚丽,不知使得多少求知者,为李庆胜老师的教学艺术而痴迷、而陶醉、而留恋忘返。
李庆胜老师在课堂上常常把数学教学,和同学们刚刚学到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讲授,不但使大家学到了数学公式和定理,而且也复习和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物理和化学课程,发现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再现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产、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课的特征;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如:平方米化亩,乘点零零一五;亩化平方米,乘上六百六十六点六六六,没有头的六。(1m2=0.0015亩,1亩=666.6平方米)。再如地球子午圈的长(坐地日行八万里),1海里=1.852米(一个爸爸五个儿),1英寸=2.54cm(快点捂死),还有珠穆朗玛峰、泰山的高度,一块标准砖的长宽厚(4块砖长加4份砖间灰泥的厚度为1米,一块砖长是二块砖宽加一份砖间灰泥厚度……),还有常见金属的比重、常见元素的原子量,等等。
许多同学们感到,在李庆胜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并非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从中所贯穿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中也受益非浅。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庆胜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对这一优秀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最好的实践和诠释。
因材施教,点石成金。这是李庆胜老师教学艺术的第四大特点。它也同样体现出李庆胜老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的慧眼、匠心和苦心。我们班是一个有着60多人的集体,人的性情、性格、知识基础、求知欲、家庭和社会关系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对此,李庆胜老师细心体察,因材施教,可谓用心良苦。
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李庆胜老师反复讲述学习的意义,改进教学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点顽石为宝玉,予枯木以生机,化腐朽为神奇”。他为此花费和倾注了多少心血是难以估量的。
对于肯下工夫学习而一时不得要领的同学,李庆胜老师也绝不越俎代庖,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和诱导同学,开动脑筋,“引而不发,跃如也”。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此强化同学们对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加深同学们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和记忆。
对于在学习中表现较好,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自己卓有成效学习方法的同学;李庆胜老师虽然从表面上看过问不多。但是,对那些先进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其实是十分关心和注意的,许多好同学常常感觉到,李庆胜老师在和他们谈话时,有时虽然仅仅三言两语,可是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批评,却入木三分,这常常令那些自我感觉还不错的同学,蓦然警醒,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识的海洋里,李庆胜老师就象一个年轻而又富有智慧和经验的船长,驾驭、带动和指挥着庞大的船队,巧妙地穿过惊涛骇浪,绕过险滩暗礁,驶向辉煌的彼岸。
四、 一个大写的人
李庆胜老师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精神、其人格、其知识、其教学艺术和风格,都给予他的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可是李庆胜老师也不是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他有着世俗上所有人都有的烦恼,他也有着世俗上所有人所都具有的喜怒哀乐。何况,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李庆胜老师所做的一切,并不被许多人包括他的某些学生所理解。在他挨斗和挨整的时候,在他遭遇家庭的不辛,事业的挫折的时候,也正是他处于青春年华,充满抱负、激情和热血的时候。
在李庆胜老师最需要支持和理解的年龄和时代,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和理解他的苦恼和委屈,有多少人给予了他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呢?我们当时也看到:在李庆胜老师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撒向教育阵地的时候,他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丰收的喜悦,更多的却是荆棘和嵩蒿。
镜头十一:在李庆胜老师居住的那排平房的门前,不知从何时起多了一副“礅轱轮子(济南方言:一种石制的类似杠铃的体育器械)”。一天,李庆胜老师将五、六个同学叫去,分别叫他们举了举“礅轱轮子”,又从门后拿出有四股弹簧的拉力器。叫他们试试。看着气喘吁吁的同学,李老师也举了几下“礅轱轮子”,并拉了几下拉力器,最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对这些同学说:“看来你们还不行,回去得多练几年。”我当时感到奇怪,后来才知道,有的同学由于不满意李老师的严格管理,曾商量着要与他较量较量。李老师这次把这些同学“请”来,是想好好“镇”他们一下,使他们放弃那种念头。后来这些同学经过李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终于有了可喜的转变。可是,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自己就感到心悸,不由地感叹做好人的艰难和不易。
在我离开学校以后,一件一件令人吃惊的消息传来:李庆胜老师的“问题”升级了,我们原来的班也被解散,同学们分散到了其他班级。李老师又挨整了……,李老师没长上工资……。
镜头十二:以下的事情是我毕业以后去看望老师,听师母的追述:
1977年秋季的一天,学校正式宣布了长工资者的名单,这是“文革”爆发十余年来第一次长工资,但是已经工作了十五年多的李庆胜老师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名列其中的。晚上,为了避免对这难以接受的事实的品味,李老师破例地提前熄灯睡下。
接近午夜12点时,校园里传来救火的喊声,师母醒了;她见到李老师正在起身下床,便连声阻止:“你千万不能去,人家会怀疑是你放的火!”谁知,李老师反而加快了动作。当他冲出家门,赶到着火的大礼堂时,只见浓烟滚滚,火光闪闪,先到的两人面对即将封顶的大火和紧锁的大门,既焦急又无奈。李老师猛冲上前,踹破大门冲了进去,其他人随他而入;李老师引导他们推开着火的跳箱、平衡木等木制器械,把高层已经着火的体操垫掀到地下,又一起抬起未着火的体操垫一件一件地压在熊熊的火舌上。
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学校的大礼堂也保住了,而李老师的双手却被着了火的木器和烧热的铁器烫的满是血泡,由于烟熏火燎,李老师的口腔、鼻腔和器官吸进了大量的烟尘、木渣;又加之过分紧张劳累和缺氧,李老师竟晕倒在现场……
——学校大礼堂——贴着打倒李老师标语的地方——李老师指挥同学们表演文艺节目的地方——半夜三更燃烧起冲天大火的地方——李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冲进礼堂救火、并受伤晕倒在现场的地方、李老师主讲的几百人数学讲座的地方……当我听着师母的讲述,眼前不由地出现了这一组组类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我不知道该怎样解释这些现象,难道这一切仅仅用一些诸如“无私”、“奉献”、“忘我”、“任劳任怨”等词汇就能够轻松地加以概括吗?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到底有多重,对祖国、事业、岗位的挚爱有多深、需要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来回答、来作证?我由此感觉到词汇的贫乏。
一段小插曲:1978年初,救火事件发生之后的几个月。李老师整天忙碌着为同学们一份一份地收集并刻印着1977年各地的高考试题。这天中午,师母病了,李老师一边做饭,一边刻制钢板,师母催促李老师去看看正在高压锅中煮着的稀饭和馏的干粮;李老师看了看回来幽默地说:“天太冷了,液化气的分子不活跃,还得再烧一会儿。”话音未落,惊雷般一声巨响,把李老师、师母和他们的两个小孩子全惊呆了,全宿舍院的人家也闻声纷纷赶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高压锅爆炸了,只见小厨房的屋顶被掀了起来,锅盖被冲出墙外,生铁铸的煤气灶粉身碎骨成十几片,一锅稀饭和馏的馒头点滴不留地喷洒在厨房内外,一片烟雾弥漫、断壁残垣……
——真的是不幸中之万幸。听师母讲述这件事情时,自己除了后怕之外,也从中悟出一条真理:当“辅导学生”和“看煮饭的锅”两者不可得兼的时候,首先应该“看煮饭的锅”。否则,它那种“黑色幽默”一旦发作起来,即使不伤着人,也会叫你落埋怨,惹议论,成“名人”,当“忙人”的,你想想,全宿舍院的人家闻声纷纷赶来,岂不成名?除了收拾现场,重新淘米做饭以外,还要跑商店,购灶具、炊具,买水泥、砖瓦,先当采购员,再当搬运工,后当建筑工人,岂能不忙?并给某些邻居茶余饭后开了眼界、添了谈资、加了笑料,如果伤了人岂非更糟。
但是,我们与他相见时,从未听他提起这些事情,只见他在认真地准备教案,在不倦地辅导学生,他百忙中抽出身来和你交谈,好像那些不愉快、不痛快和不爽快的事情统统都是过眼烟云,与他无关。不论在何时,李老师谈论最多的总是工作、学习、事业、人格,他关心着你的一切,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就像当年一样……
我读过不少的书,也经历过许多的事,曾经被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中和现实中的人物所感动。但是,李庆胜老师竟如此持久地给我心灵带来一次次深刻思考和震撼,这使我真实地体验到了什么是“人格的力量”。
在离开学校30多年的岁月里,我不知曾多少次谈起李庆胜老师。
——在军营、在工地,在农村、在田野,在车间、在机房,在大学生宿舍、在出发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
——对战友、对朋友、对同事、对家人。
我也曾经不只一次地想拿起笔来,写一下李老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未如愿。2002年3月13日星期三,上午,当接到实验中学教研室主任张谊和老师约稿的电话以后,我知道手头有许多事要做,也很重要,也很急,不能拖,也不能耽搁;但是却不加考虑地答应下来,因为我被自己终于能有一个机会完成自己的夙愿所激励,——尽管事后自己也十分担心完成不好这个任务;怀疑自己是否过于轻率,怀疑自己是否变得喜欢“揽事”了,怀疑自己是否不自量力,不知道到底能吃几碗干饭?
我把此事告诉了经常联系的同学,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谁知这个星期天下午竟来了15个同学,其中许多同学是10年来第一次见面,有的在党政部门和公司身居要职;这使得我十分宽敞的办公室也变得拥挤起来。
30年风风雨雨,当年的少男少女,早已告别了花季年华步入壮年;但是,当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谈论起李庆胜老师时,一个个依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他的博学多识。从数、理、化、生到文、史、哲、经,李庆胜老师几乎无不精通。同学们曾经惊奇地感叹到,李庆胜老师给曾经给因事不能上课的化学老师代了几节课,结果讲的比化学老师还好。
——他的多才多艺。对游览过的名山大川,李庆胜老师心潮澎湃,多次欣然命笔;写诗作赋,填词作曲,抒发情怀。学校开展歌咏活动,他组织全班表演的《白毛女》歌曲大联唱,被当时学校的许多师生赞誉为:“闭上眼睛,还认为是专业剧团在演出。”李玉华同学至今谈起此事还眉飞色舞:“当时真是‘镇’了,在全校都有名!”
——他的博闻强记。许多同学感慨:在入学第一天的班会上,李庆胜老师竟叫出了他和几乎全班同学的名字;有个已经毕业多年的同学去看望李老师,谈起自己的终身大事,刚提到女友的名字,李老师竟将其女友的父母情况以及兄弟姐妹的性情、爱好和特长娓娓道来。他惊奇李老师何时见过他的女友,后来才知道李老师并没见过他的女友,只是因为他女友的姐姐,在十多年前曾做过李老师的学生。
——他的“狡猾”。周慧云同学至今还记得30年前那次野营拉练,野炊时,带的挂面不够了,李庆胜老师得知后,看一看四面起伏的大山和原野,知道买饭是不可能了;就叮咛做饭的同学说:“这个可不许到处乱说啊,一会儿我自有办法。”待面条煮熟后,他叫做饭的同学盖好锅盖,然后集合全班同学做了长达20分钟的“训话”。“训话”完后,负责做饭的同学才发现锅里的面条“发”大了许多,原来还担心不够吃的面条,到那时却变的吃不完了。
——他的口才更是受到许多人们的称道。李庆胜老师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与他纯熟地运用口语艺术,从而增强了其教学的感染力、渗透力有着密切关系。在课堂上他那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精辟细致、无懈可击的分析、论证和讲述,不知抓住和吸引了多少孳孳学子的目光,把他们引上求知的大道,步入辉煌的殿堂。
——他的不知疲倦、精力过人。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来,他很少休息过节假日,他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辅导学生,从来不讲报酬。在三九严寒、滴水成冰的季节里,他仍然穿着单衣,有时甚至身着短裤。再看他书房窗前的灯光,常常过了午夜之后,还在闪烁……
但是,李庆胜老师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的阵地上,将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青春的岁月、旺盛的精力、沸腾的热血和拳拳爱心,无私地挥洒在三尺讲台上下;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不辞劳苦地为他所挚爱的祖国培养、教育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品质的人才。
五、 在迎春花盛开的时节
风暴过后现彩虹。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拨乱反正的进程和向现代化进军号角的奏响,李庆胜老师终于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1978年,一位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来实验中学任校长,在听到李庆胜老师的课以后,激动的说:“实验中学有李庆胜这样一批年轻教师,完全可以办成全国第一流的学校!”此后,领导委派李老师一人去上海名校听课调研。为了尽快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李老师在听课调研之余,想方设法购买了六百余套上海的教材教辅材料以供本校毕业班的学生学习,一位同住旅馆的采购员看到几十捆教材教辅材料只有李老师一个人来回从书店往旅馆搬运时,感动地立即邀集了六位不同来自不同城市采购员乘公交帮助李老师把教材教辅材料送往火车站并一直送到车上。事实证明,这套教材教辅材料到来对于实验中学来说,如同旱地里下了场及时雨,对于提高实验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同学们的学习质量起到了立竿见影而又影响深远的作用。对此,人们应该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
那位老校长一直到临终前,还把李庆胜老师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劝勉着,叮嘱着。
李庆胜老师继续不停地忙碌着,为了实现老校长的嘱托,也是为了践行自己在迈入教育门槛之初的誓言:“做那双头点燃的蜡烛照亮人生”。他在教学中坚持“学、钻、磨、闯、创”,每年订阅书刊数十种,搜集教学资料信息,以诚和爱对待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审美观点、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良好习惯,贯彻知识形成、应用、整理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注意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结构性,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深刻性,问题的典型性和灵活性,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十几年来,李庆胜老师坚持用周末休息时间义务为同学集体辅导,他任课班级的数学成绩一直领先。1982年,他担任班主任的一个班竟有49人达到录取线,有趣的是有10人同时考取山医。实验中学八O、八一、八二、八四、八六届的全省高考状元,O三届的济南市高考状元都曾受教于李老师。
李庆胜老师在学校工作的最后三年,担任了两个实验班的数学课和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两个班共28人获单科竞赛省一等奖,被保送到重点大学;其中北大、清华10人。这一届全国数学联赛山东省的前三名,济南市共十名一等奖的获得者竟然全是他的学生。在高考中两个班除去28个保送生之外同学的数学平均分仍在全省遥遥领先,他班除了二人(一人上山东经济学院,一人上济南大学)以外,全部升入了全国重点大学。这样的教学成绩为李老师在实验中学四十一年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李庆胜老师不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继1979年出版了《数学解题指导》(约54万字)外,又有数百万字的多部著作、译作和论文出版发表。曾受邀参加全国首届思维与数学教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并做大会宣讲。曾获教育部教材实验优秀教师奖。
多年来,李庆胜老师热心于从各方面培养年轻教师,仅1998年他指导策划的青年教师6节观摩课全部获奖,其中3节获省一等奖。
李老师作为中国数学会首批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山东省中学老师中唯一的数学竞赛委员会委员,曾多次主持全国、全省的数学竞赛研讨会、讲习班。李庆胜老师曾先后辅导的学生中有百余名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13人次获省第一名,1985年指导学生获全国联赛最高成绩。有5人进入科大少年班,3人进入国家数学实验班,8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1986年,指导济南市小学生获全国小学生集体、个人最好成绩。
1995年,李庆胜老师辅导的两名弟子柳耸、林逸舟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第3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个以满分摘得金牌,一个则是银牌第一名的得主;中国队获得团队总分第一,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1996年李庆胜老师作为中国中学生代表团的教练兼副领队(是全国中学教师中任此职务的第一人),赴俄罗斯参加奥林匹克比赛,到达俄罗斯后,译题出现问题,李老师又承担起两天三个年级比赛前夜的俄文试卷的翻译工作。中国中学生代表团在比赛中获得一金三银一铜的优良成绩。
退休以后,李庆胜老师依然一如既往地辅导学生学习数学,曾指导数十位学生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其中十几人次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多人进入国家集训队。还参与了对两名获国际金牌选手的培训指导。
李庆胜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始终坚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坚持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清扫厕所。坚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民族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唤起学生的赤子之情。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培养人就要培养他们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心,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追求自身完美与为人类谋幸福作为人生目标,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崇高的使命感,进而更加自觉、努力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各种才能。
李老师每接过一个新班级,第一个班会总是以“让理想的航船从这里起锚扬帆”为主题,给学生讲少年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刻苦学习,从小立志为人类谋幸福的故事;然后持续与学生一起学习历代思想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和革命者的作品和事迹;组织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革命歌曲,谱写泉城校园之歌,设计制作了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纪念章。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在班级设置读书柜,为学生开列《毛泽东同志初期的革命活动》,《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革命烈士诗抄》等在内的一批必读书目,组织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并批阅勉励、使学生们培养起终生阅读、与哲人交流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受到优秀文化传统、革命奋斗精神的熏陶。
1986年起,李老师连续组织三届学生对“辛亥革命在济南”,“五四运动在济南”,“中共初期在济南”和“济南五三惨案”等四个专题进行过长达半年的调查活动,学生们在自己亲自搜集材料,走访、了解近现代山东及济南人民的革命历史过程中增长了才干并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李庆胜老师多年坚持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及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显著效果。在担任八九届学生三年班主任期间,省教委、省团委授予其“奋飞之鹰”主题思想教育全省最佳奖。该班的学生崔剑平在后来赴美留学期间,品学兼优,因抢救溺水留学生英勇献身,震动了中外师生,受到了我国驻美领事馆的高度评价,被政府追认为烈士,《光明日报》专版做了报道。复旦大学、山东省委、济南市委、山东团省委开展了悼念教育活动,李老师也被邀请作了有关崔剑平同学中学时代的报告。
李庆胜老师成为济南市政协常委后,注意了解市情民意。自1990年始,在民革区、市政协呼吁重视对济南五三惨案的纪念教育活动,首次并多次提出将5月3日定为“市警日”,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几十年来新年春节期间,李庆胜老师都会收到大量的贺卡、照片、信笺、短信,它们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华盛顿、纽约、旧金山、多伦多,来自欧亚大陆西端的伦敦、巴黎、罗马、富兰克林……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我们从他学生们无数函件中随意抽出了三封,就读到下面这些感人肺腑发话语:
“李老师,您给我的赠言(有志者事竟成,持之以恒)一直是我勤奋学习与工作的动力。毕业已经快十年了,可是我却时常忆起在实验中学读书的时光……您以精湛的教学技能,父母般的热情和崇高的爱国之心给了我学习与工作的智慧,使我充满信心地去克服困难。更给了我一个坚定的人生观——为祖国多做贡献。尽管世事常有小的大的变迁,但您教给我的黄河之歌的激流,‘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精神却永远让我坚信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尽管我们已不再易于激动,但您的教导却激励着我尽力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一人在外,更怀念故乡和母校,寄一页信笺,捎一句‘李老师您好!’以表学生对老师的感谢之意和思念之情。您的学生张XX于法兰克福。”
“李老师,您是我最喜欢最敬佩的一位老师,是您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我的数学有所长进。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您是否还是那么忙碌,那么充满朝气?学生马X寄自某大学。”其实。对于这位大班辅导课的学生,李老师对他的面孔和名字还真对不上来。
“李老师,您不仅教会了我如何解数学难题,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现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刚刚结束期末考试,度过了在美国最艰苦的第一学期,同美国最聪明、最厉害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量,发现水平一点也不比他们差,自信心大增……学生路XX于美国。”
有这样的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这样的地位,李庆胜老师的确有理由感到欣慰,感到自豪。他的一些话语:“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扎扎实实。”“我很笨,但很坚韧。我很傻,但很真诚。”“奉献与奋斗才是人生的真谛”。……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的听过他课的学生称赞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真正教书育人的一位”。
——“听李老师讲课,不但能扩展思路,而且简直是一种享受”。“我若学习成绩不好,那不仅是愧对爸妈,而且也愧对李老师。”上述这些话,是当年李庆胜老师学生的子女步其父辈的后尘进入实验中学后亲耳聆听李庆胜老师讲课后的真实感受,其中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李庆胜老师自1962年实验中学至2003年退休的四十一年里,任教研组长二十余年。他是省数学竞赛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研究会会员,济南市政协常委,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十佳教育工作者,二等功获得者。
中央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山东省广播电台及省市的许多媒体都曾经以《双头点燃的蜡烛》、《人民教师李庆胜》、《诗意的数学》等为篇名对李庆胜老师的事迹做过专题报道,并向海外播发。1998年《山东教育》杂志在第一、二期合刊中,还把李庆胜老师作为封面人物进行宣传报道——。
彩虹总在风雨后,李庆胜老师开始收获荣誉。当一束束的鲜花向他簇拥而来的时候,回眸曾经走过的坎坷路程风雨天,李庆胜老师的心里会想到什么?
这第五章节是我在2019年3月13日星期三上午接到省实验中学校友会魏硕老师的电话后,特意补写插入在最后的章节,此时正巧离2002年3月13日星期三上午,接到实验中学教研室主任张谊和老师约稿的电话以后撰写《杜鹃滴血,呼唤心灵的春天》一稿相隔十七年,凑巧都是3月13日星期三上午来自母校实验中学的电话,冥冥之中,仿佛上天在预示和告知着什么。
三月的时节,正是橙黄的迎春花在料峭的春风中吐蕊盛开的时节,鹅黄的柳叶在蓝天下迎风摇曳着。今年,将是迎来共和国诞辰七十周年盛典的时刻。李庆胜老师是忘不了开国大典的日子的,他忘不了当时天安门广场上那欢呼的声浪、翻卷的旗帜,沸腾的人群。
春天到了,莫忘严冬的冷酷,珍惜明媚的时光,那希望的种子,正在温馨的阳光中破土而出,沐浴着、萌发着,期待着——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地又想起李庆胜老师在我们入校第一课时书写在黑板上的那两句话:
——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将亲手把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任重而道远……
作者:宋文胜 68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