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在线 > 新闻在线 > 正文
这一次,我们都要感谢这些中国医生!——校友曹彬出席国新办发布会
时 间:2020-03-06 05:11:55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一)
这一次,我们都要感谢这些中国医生!
3月4日,一场特殊的国新办发布会,就在北京和武汉同步举行。
主角:四名在武汉一线救治的中国医生。作为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含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结核病区)主任,实验中学90届校友曹彬,出席发布会并现场回答了提问。
面对在北京演播厅里记者们的提问,国新办发言人袭艳春和四位中国医生,都用英文侃侃而谈。
如果多说两点,你肯定会觉得,这更非同一般。
第一点,这是一次跨越长江、黄河的发布会。
原因很简单,中国最顶尖的医生,现在都在武汉;但因为条件限制,很多外国记者去不了武汉。
怎么沟通?
5G视频记者会。
因此,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发布会。用一位朋友的话说,从北京到武汉,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布厅了,跨越了黄河、长江。
第二点,这是国新办史上第一次全英文发布会。
全英文!
外国记者使用英文很正常,但袭艳春和中国医生也都用英文,这非常非常罕见。
这还真不是噱头。
一方面,我估计,因为医学词汇很专业,一般翻译怕翻得不到位,医生自己说更准确。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以这种形式,向世界展现中国医生的风采和成就。
所以,别忘了,国新办史上第一次全英文发布会,是一群在武汉的中国医生创造的。
他们既能穿着防护服在武汉一线冲锋陷阵,也不憷用英文和世界进行直接沟通。
一句话,这是在一个非常时期,一群非常人物,在一个非常之地,举行的一次非常特殊的发布会。
这些医生,应该要写入中国的新闻史的。
(二)
大年三十开始,火速向湖北集结,4万多中国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很多人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我们前期确实有很多不足,需要深刻反思。但一旦认识到严重性后,这样的大规模集结,这样全国一盘棋调动,几个国家能做到?
中国医护人员的水平和成果,世界也为之惊叹。以至于WHO都说,现在世界最担心,已经不是中国的疫情,而是中国以外。
因为数据很简单,当然也很残酷,现在,中国以外每天新增的确诊人数,已大大超过中国的新增,多的时候,相差了约有10倍。
中国上半场,世界下半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的决策,民众的配合,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医护人员的水平和努力。没有这么多逆行勇士的舍生忘死,我们无法想象,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会是怎样的结果。
他们的探索,他们的经验,显然,对其他国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所以,在这次特殊的记者会上,很多记者都围绕着这个问题打转。
比如,就有记者问:从中国近两个月的抗疫过程中,你们可以总结哪些重要的经验?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直截了当回答: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要动员一切力量应对,不仅是医生、护士,还有社会工作者等都要参与进来;
二是科学防治,比如将轻症患者,集中到方舱医院隔离诊治,目前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不是一个人在奋战。
我们说中国医生有高人,背后是有一个高效的决策和协调体系,还有万众一心的全民配合。
当然,医生们确实有两把刷子,也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比如,武汉原来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一床难求!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在网络上求救,让我们看得特别的揪心。
武汉之所以病亡率高,按照一些专家的分析,就是因为缺少床位,病人没有及时救治,结果轻症拖成了重症。
反正刚开始很多天,武汉一直没找到有效方法。
最终,有高人指点,决策者拍板,各方齐努力,建方舱医院。
赶紧把体育场、会议中心等改一改,搭个床位,不就上万个床位了吗?重症不在这,轻症可以收过来啊,这样,既避免了疫情扩散,还有助于集中治疗。
一将无能,真是累死三军。但思路一变,情况确实就大变。
我总认为,如果要评选这次武汉保卫战的最大创新,那非方舱医院莫属,没有之一。
医生里面有高人啊。
这一次,很多医生这次让我们肃然起敬,不仅仅因为业务,还有着非凡的人格魅力。
比如,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又奋战在第一线。记得还是春节前,他就呼吁民众:没有特殊的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但人们发现,1月18日傍晚,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就坐在高铁餐桌上,满脸倦容。
是他,第一次对外披露了有武汉医生受到感染,病毒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的迹象。随后,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重大非常举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再犹豫、再迟疑,后果会是什么?
这些医生有担当啊!
还有,已经是网红级人物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一句“一线岗位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不要欺负老实人”,登时刷屏了朋友圈。
人们重新认识了张文宏,重新认识了中国医生,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专业,还因为他这样独立而亲近的人格。看看张文宏的这些“名言”,我们就可以感受一下:
1.岁月这么静好,就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谁在负重前行?就是我这样的人。
2.我跟你讲你一定是听不懂的,因为你读的书我读的书不一样。
3.一般女孩得了流感,被传染的基本都是妈妈,而丈夫很少,所以那一刻,我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4.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的死亡率只有10%,那你为什么对流感就不怕,对SARS就那么怕呢?因为SARS你一无所知。
5.防火防盗防同事!
6.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
有意思吧,这就是中国医生。
(三)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多次引用这句话: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耀,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奋战在武汉第一线的医生,那些倒在了第一线的医生,就是这样的民族脊梁。
1,他们有真才华,拿得起手术刀,也可以和世界直接沟通。
2,他们有真担当,第一时间逆行在第一线,会创新,有办法。
3,他们还有高情商,真诚,善良,敢讲真话,大家也愿意听。
因为个性有差异,因为很多人还忙碌在第一线,他们不会都成为张文宏,但他们都有各自的风采,都有各自的人格魅力,更关键的,有各自的真实本领。
我总觉得,3月4日的这次全英文记者会,就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医生的风采,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医生的才能,展现中国与世界合作抗疫的决心。
确实有真智慧,真功夫。
比如,这次会上,有来自印度、日本和英国的记者,继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对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有什么样的好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ICU主任杜斌用一个关键词来回答:计划。
如何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如何追踪密切接触者?如何培训医护人员做好救治准备?如何帮助医护人员保护自己?这些都需要制定好完整周密的计划。“尽管工作很繁重,但是对战‘疫’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乔杰院士则分享了一个小经验:如果救治环境不具备负压房间这样的防疫条件,可以采用大功率排气扇的方式替代。
这都是经验之谈,都生命相关啊。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它首先袭击中国,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教训,也有经验。中国医护人员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不少人甚至牺牲了生命。他们的哀伤,是我们共同的哀伤。他们的经验,是中国的经验,也是世界的经验。
所以,国新办有史以来第一次全英文发布会,中国的一线顶级医生,就成了主角,他们的观点,也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在发布会最后,当过外交官的袭艳春也很感慨,她说:
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巩固目前的成果,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并将赢得这场斗争,冠状病毒正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在共同应对全球流行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啊!
写到这儿,我不由要多感慨几句。
在中国古代,医生就是最受尊敬的职业,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等等,都是对医生的高度评价。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让我们痛心的是,医患关系成了社会的一个痛点,甚至还发生了向医生挥刀的悲剧。疫情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生的才能和担当,应该也看到了破解的方向和希望。
看到方舱医院里和谐的医患关系,王辰院士就说:“有医生感慨,感觉二十年前那样的医患关系又回来了。”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么多这样好的医生,我们的医患关系,有什么理由不好起来呢?
在这次发布会上,还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引用了诗经中的那句名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他有点激动地说:
我在武汉已经工作了两个月了,我们告别家庭,我们夜以继日工作,但我们感到光荣,因为我们能够提供帮助,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苦难,但像以往一样,我们肯定能战胜新冠肺炎……我要向每一位正在作出奉献的医生护士致敬,尤其向那些失去生命的人致敬…… 透过荧屏,我都能看到他眼睛里的泪光!
曹彬,实验中学90届校友,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含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结核病区)主任 中国肺炎研究(CAP-China)创始人(http://www.chinapneumonia.com/),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截至2015年7月共发表SCI论文73篇,总影响因子522分,他引1838次,其中作为第一(包括共同第一作者)在New Engl J Med发表论著3篇。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ISIRV)”委员;《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2014年获第十五届吴杨奖,第一届树兰医学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获第十四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199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七转八年制),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和北京朝阳医院工作,师从我国著名呼吸病专家朱元珏教授和王辰教授,是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创建人。精通各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特别在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和肺部真菌感染诊疗方面有比较深的造诣。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 牛弹琴(ID:bullpiano),作者: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