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在线 > 新闻在线 > 正文
武汉战疫亲历记(五)
时 间:2020-08-18 09:52:43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考 验
接手病房只是开头,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首先接诊就是一关:平时病人住院都是单个办理,很少有集中入住的,但2月10日晚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寒冷的春夜下着蒙蒙细雨,天上、地下、眼中湿成一片。由于城市公交系统已停运,公交车便被用作病员转运车。司机们都戴着口罩、穿着白色防护服,捂得严严实实。
车刚一停下,几十个病人就一股脑儿地挤下来,只要还有点儿力气还能走路,就拎着大小塑料袋、撑着雨伞,扎堆似的奔向医院大楼。病情太重实在走不动的,只好蜷缩在冰冷的车厢里等别人来接。看看吧:一路小跑来的、一步步挪来的、坐轮椅推来的、躺担架车上送来的,各种各样的病人一下把医院大厅堵得水泄不通。
住院部根本来不及办详细手续,抓紧时间将病人一拨一拨分送到各个病区,不论哪一栋楼、哪一层楼、哪一个病区都是一片繁忙。一下接收如此多的病人,许多工作应接不暇:病人入科便称体重、试体温、量血压、测脉搏、安排床位、录入信息、询问病史、制订诊疗方案……平时轻车熟路的工作穿上防护服、隔着厚口罩干起来就气喘吁吁、格外费力,不一会儿竟忙得汗流浃背。
有的病人因病痛和疫情影响身心俱疲,精神极度紧张、恐惧,一住院就好像进了“保险箱”,见到医护人员就像是久违的亲人,紧紧抓住不放。谁都明白:这些白盔白甲的将士才是自己真正的救星!他们一遍遍讲述自己的病情、讲述自己的家人、讲述周边的邻居,生怕我们离开半步,说着说着甚至嚎啕大哭起来。队员们相互配合,一边询问情况、一边安慰病人,一边记录要点、一边给他换淋湿的衣服,趁机赶紧抽出被攥疼的手臂。没时间喘气休息,看完一个抓紧看下一个,等忙完了再一回头:呵!刚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病人,这会儿竟歪在床上呼呼睡着了!赶紧盖上被子,毕竟天冷别再着凉了。
语言交流又是个障碍:医疗队员多数是山东人,不懂湖北方言,比如人家说“造耶”是可怜、叫“咖婆”是姥姥。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当地口音相当重,有的甚至完全不会讲普通话。后来兄弟单位专门编了一部普通话和方言的对照表,曾在网上红极一时,但那是几天之后,我们当时可没有。医护人员连比划带猜才勉强弄清对方的意思,至于讲话中涉及的地名、人名、单位名,弄不清的就让对方写在纸上,如果病人不识字或者病得连字也不能写了就用汉语拼音标注,回去再找同济医院的人核对。
有经验的同事介绍:穿上防护服除了和病人交流,其他时间尽量少说话,讲话多了一是耗费气力加重憋闷,二是增加气道水分蒸发,会口渴、更容易在口罩内形成水汽,降低防护效果。队友间可以用手势交流。
于是我这个老兵想到了特种部队用的手语!右手握紧拳举到头部——加油;五指并拢上臂向前一挥——前进;伸出食指和中指成个“V”字——好、胜利;右手五指并拢手掌伸直,指尖向上像敬礼一样触碰额头——我明白了……这些动作手语不但能少讲话而且简便易学、表答清楚,尤其深受小伙子队员的欢迎,他们兴奋地说:“赵老师,你那动作老酷啦!”。
赵宏兵,实验中学90届校友,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成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