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苑 > 正文
以正确的方式努力
时 间:2021-02-18 05:46:22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上周写了一篇文章《心灵奇旅:活着就是活着的意义》,主要观点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目标、实现目标,而在于体验,体验色、声、香、味、触这些与身体的连接,体验亲情、友情,体验关爱他人。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就是人生的意义,是激活大脑“快乐中心”的密码,是快乐、幸福的源泉。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是感知快乐的能力。一方面,要保护人对做人的兴趣,此生不要厌生弃世,来世更不要变成像22号灵魂那样,死活不愿意投胎。另一方面,要确保人不受所谓成功学、幸福学的毒害,不要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盲目追求目标的恶性循环中。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饥来则食,困来即眠。珍惜人生,体验生命,活在当下,次第花开。
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有的读者留言说醍醐灌顶,有的读者留言说不谋而合。不过也有读者留言说:“应该向马斯克学习,追求长远目标。本文作者推崇的当下安宁,也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且不论是不是有人替我负重前行,这个留言让我意识到那篇文章可能没有写清楚,所以再写个续篇,但愿能把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
珍惜人生,体验生命,活在当下,不是指不要努力,而是说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努力,努力的程度也要适当。人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无数世才修来一个人身,当然要珍惜,要努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努力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道”。
有个渔夫与富翁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一个渔夫悠闲地在海滩上晒着太阳,喝着啤酒。富翁看到了问他:“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去捕鱼呢?”渔夫说:“我给自己设的今天的指标已经完成了。”富翁说:“那你为什么不多捕几次呢?”渔夫不解:“为什么呢?”富翁说:“这样你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买一艘船。”渔夫说:“那又怎样呢?”富翁说:“你就可以雇人到深海去捕更多的鱼。”渔夫问:“然后呢?”富翁说:“你可以办一个鱼类食品加工厂,做个大老板,赚很多钱,再也不用捕鱼了。”渔夫问:“那我干什么呢?”富翁说:“你就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喝啤酒啊。”渔夫哈哈大笑:“我现在不就在沙滩上晒太阳、喝啤酒吗?当了大老板之后在沙滩上晒太阳、喝啤酒有什么不同吗?”
实际上的确有不同,假设有一天那个水域忽然遭受污染,不能捕鱼了,有钱的大老板照样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喝啤酒,而那个渔夫很可能生计都没有着落,哪有心情晒太阳、喝啤酒。
如果在欧美,可能压力小一些,政府直接发钱到家庭,就像这次疫情期间一样。一般来讲,社会保障网越是结实,努力的程度就可以越低,储蓄率也是越低。美国的储蓄率是世界最低的之一,中国的储蓄率是世界最高的之一。所以,保障给定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努力程度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在不同的家庭也不一样。有的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一落地就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不管出现什么天灾人祸,都能保证较高的生活水准,完全不需要努力。当然,你也不能说TA没有努力,投对胎是最好的努力。
还有的人既不是生活在一个有着强大社会保障网的国家,也没有投对胎,但是却也不焦虑,像渔夫那样过得很安宁。比如美国著名脱口秀演员崔娃(Trevor Noah)的母亲,她是南非黑人,经历各种困苦,但是却很从容,还很幽默。
有一次,她被前夫用枪击中头部,子弹神奇地穿过头部,射在眼眶上弹出去,没有损伤大脑、神经等任何重要的组织,只是掀翻了半个鼻子,一个星期就出院了。
她对崔娃说:“由于我的鼻子,你现在正式成为我们家最好看的人了。”她出院后逢人便说是上帝保佑了她。崔娃不服,说:“手术费可都是我付的啊!”他妈妈说:“是啊是啊,是上帝给了我一个好儿子啊。”他妈妈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信仰是应对焦虑的有效手段。人世间不确定的事情太多了,都要靠努力来获得保险,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外部环境很恶劣、个人能力又很有限的时候,就很容易焦虑。实际上,任何人的能力在世界的不确定性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担忧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安慰和安全感。如果你感到焦虑,那么肯定是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总之,社会保障、家庭财富、宗教信仰都可以让人克服焦虑,过得安宁,不至于无谓地努力。不过,有时,也会矫枉过正,近年来出现的佛系青年似乎就是一个例子。
佛系青年最早出现在日本,他们以低欲望著称,不仅不追求名利,连异性伴侣也不追求。这让社会学家很焦虑,以前日本青年是结了婚不生孩子,现在连婚都不结了,生孩子的希望就更渺茫了。按照现在的出生率,700年后地球上就只剩下一个日本人了。
日本政府于是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养一个孩子政府直接补贴多少多少钱,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免费。就算这样,情况似乎也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我估计,以后日本政府会像《黑客帝国》那样,“种宝宝”(We grow babies),技术都是现成的,体外受精、试管婴儿、人造子宫等等。唯一的问题是道德伦理。但是如果要亡国灭种了,也就顾不得道德伦理了。
除了日本的社会学家,日本的企业家也很焦虑,佛系青年,一无所求,怎么激励呢?激励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被激励对象有需求、有欲望,不管是物质方面、心理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比如想买房子、娶老婆、扬名立万什么的。但凡有需求、欲望,企业家都可以激励他们卖力工作。
理论上,只要是人,就应该有需求、有欲望,特别是那些最原始的需求、欲望。人是基因的载体、奴隶。可是佛系青年似乎战胜了基因,逃脱了基因的摆布。无欲则刚,油盐不进,这让企业家很头痛。
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为了激励日本青年,写了不少书,比如2011年出版的《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一生的忠告》,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告诉年轻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心灵,而追求美好心灵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工作。
工作能够陶冶人格、磨砺心志,让灵魂变得更崇高更美好。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投入每一天的普通工作,就是最尊贵的修行。稻盛和夫认为,人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目的,在人的所有活动中“工作是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稻盛和夫在《活法》《干法》等所有著作中都强调这些观点,希望能够说服日本年轻人努力工作,吃苦耐劳。这可能是他在一生经营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而且可能是一个不可克服的挑战。
就在稻盛和夫苦口婆心、竭尽全力试图改造年轻人时,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无用阶级”。
赫拉利认为,生物、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和融合会带来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些人可能成为超人,甚至是智神。但其他绝大部分的人则沦为一种新的阶级,叫做“无用阶级”。
这个“无用阶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比不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比如出租车司机、卡车司机会被无人驾驶汽车所取代。医生会被机器人医生所取代,甚至连老师也会变成机器人。所以他们既没有经济价值,也没有政治话语权。
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19世纪工业革命就创建了一个新阶级,叫做“城市无产者”。他们的愤怒和恐惧导致了一系列的革命。阶级斗争贯穿于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
不过“无用阶级”应该不会闹革命,因为到那时,经济将高度发达,社会将确保他们衣食无忧,他们可以锦衣玉食,天天打游戏。到那时,稻盛和夫的有关“人生的意义在于心灵美好,工作让心灵美好”的书全部得销毁,因为这些书是社会不和谐的隐患。(开玩笑哈。)
总之,日本经营四圣的前三圣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比较幸运,分别在1989年、1991年和1999年去世,他们在世的时候日本还有“人口红利”“欲望红利”。到了稻盛和夫这儿,这些红利都没有了,如之奈何。
和稻盛和夫相比,任正非还是很幸运的,华为专门选择“身无分文,胸怀大志”的青年,一激励,就奋斗起来了,青春的火焰熊熊燃烧,华为就蒸蒸日上了。
不过,现在中国也要注意了,佛系青年已经不是日本专有了,中国也出现了不少佛系青年。重庆最近出了一则消息,一家养老院迎来了一位最年轻的客户,39岁的古先生,入住后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晒晒太阳,锻炼锻炼身体,和婆婆爷爷们一起追剧、摆龙门阵。
中国大城市的出生率和日本也越来越接近了,有的甚至超越了日本。2021年1月1日,上海新生儿仅27人,而去年2020年1月1日是156人,十年前2010年1月1日是380人,二十年前2000年1月1日是1148人,三十年前1990年1月1日是2784人。现在的新生儿出生人数是三十年前的百分之一。照这个趋势,上海新生儿比例越来越低,整个人口结构越来越老。好在还有深圳等年轻城市,不然真的很吓人。
总之,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来此世间一遭,还是要努力的,就算不是为了应对世界的不确定、保障生活水准,只是为了体现生命价值,也应该努力,任何情况下不应该放弃努力。
任正非得过两次严重的抑郁症,多次想跳楼自杀,放弃努力。和电影《心灵奇旅》中22号灵魂的状态差不多。后来是怎么走出来的呢?在与索尼CEO吉田宪一郎会谈的时候,任正非说:“2006年,服务员们请我在西贝莜面村吃饭,我们坐在大厅,有很多内蒙村庄的农民姑娘在唱歌,我请她们来唱歌,一首歌3美元。我看到她们那么兴奋、乐观,这么热爱生活,贫困的农民都想活下来,为什么我不想活下来?那一天我流了很多眼泪,从此我再也没有想过要自杀。”
估计那一刻,任正非顿悟了,内心忽然开朗,一片澄明。压力再大,也不能放弃努力,关键是要把压力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如果把自己压死了,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在把压力转化成动力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不少人都会掉入陷阱,还不自知。一个最常见的陷阱就是“精神权健”。
权健集团曾经是一个百亿保健帝国,2018年年底被曝光多种问题,包括因其介入,一名4岁的患癌症的女童最终病情恶化去世、销售团队涉嫌传销、火疗致患者毁容等。
2020年1月8日,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法院对被告单位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等12人公开宣判,认定被告单位及被告人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依法判处被告单位罚金人民币一亿元。
这个权健倒下了,不排除下一批“权健”站起来。有市场、有需求啊,太多人希望获得无所不能、一劳永逸的保健药物和保健方法了。这种风气源远流长,古代有专门提供长生不老解决方案的方士,多少绝顶聪明的帝王都对方士深信不疑,秦始皇、武则天都不例外。
成功学就好比是精神领域的权健,太多人希望获得无所不能、一劳永逸的成功法门了,以为订阅一个APP、每天喊口号、现场听一场励志的演讲就能成功了。殊不知,如果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错误,那么时间不是你的朋友,正是你的敌人呢。就像如果你的赢面比赌场小的话,那么你赌的时间越长,输的概率越大。如果时间无限延长,你就输到精光。
一年一度的励志演讲,必须到现场去听,高大上的装饰,震天响的音乐,大家狂叫、狂笑、狂拍手,好像在看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出或者是崔娃的脱口秀。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群体兴奋”,群体兴奋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但是如果你认为群体兴奋等于努力、等于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你不过是看了一场秀,仅此而已。
你看了一场杰克逊的演出,不会认为自己唱跳很牛了;你看了一场崔娃的演出,不会认为自己也能说脱口秀了;那为什么你看了一场励志演说,就认为自己就能成为商界成功人士了呢?
喜欢“精神权健”的人还有一个特点是,特别喜欢背诵商界成功人士的名人名言,马云、马斯克、比尔·盖茨、巴菲特、乔布斯等等,中国的、外国的、活着的、去世的,各路神仙一网背尽,而且有很强的代入感。
他们每天大量的时间就在背诵励志语句、喊励志口号、看励志APP、听励志演讲、自创励志短文、并发群发圈中流过。他们觉得十分充实,觉得每天都在成功的道路上负重前行。殊不知他们被自己的大脑欺骗了。
美国脑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快餐店点餐的地方放一个易拉宝,上面陈述垃圾食品的危害,倡导大家远离汉堡、薯条、蛋糕等垃圾食品,鼓励大家多吃蔬菜、坚果等健康食品。上面还讲了一个这方面的励志故事。然后比较放了易拉宝后点餐的量和不放易拉宝点餐的量。结果发现,放了易拉宝后点餐的量比不放易拉宝点餐的量更多。是的,我没有写错,你也没有看错听错,是“更多”,而不是“更少”。
脑科学家最后发现,原来,人们在看这个易拉宝的时候,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经历了“焦虑-努力-成功”的感受过程,等到点餐的时候,大脑觉得自己焦虑了、努力了、成功了,应该奖励、庆祝,所以就点了更多的垃圾食品。代入感越强,这种效应也就越强。
大脑实际上不能十分准确地区分什么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什么是想象中的事情,反正它里面的生化反应是一样的。有时有的梦境,时间长了,你以为是真的发生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真假难分。
人的记忆很容易被操纵。有一个实验,两组人,让他们回忆童年印象最深的五件往事,A组回忆之前实验者没有做任何引导,B组回忆之前看了一段有关两个小孩打架的视频,结果B组写出来的童年五件事中有关兄弟姐妹矛盾的事情占比比A组高很多,有的事情后来核实下来是子虚乌有的。
那个快餐店易拉宝的实验,大脑看到易拉宝上的信息,几秒钟的时间,已经走过了“焦虑-努力-成功”这个过程,它以为这就是现实,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背诵励志语句、喊励志口号、看励志APP、听励志演讲、自创励志短文、并发群发圈,起到的是同样的作用。实际上是不利于真正的努力的,就像那个易拉宝不利于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香烟盒上不应该印“吸烟有害健康”等字样,可能适得其反。像烟草这种需求弹性很小的商品,也不要涨价,只会增加销售收入。真正不让人们吸烟的方法是不做任何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也是一种宣传),同时逐渐减少产量。
总之,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努力。而成为精神权健的消费者不是努力的正确方式,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当然,不是说不需要励志,看励志故事、读名人名言是需要的,但是要跟真正的努力结合起来。好比说,喝心灵鸡汤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你喝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干嘛,你只是在喝鸡汤,不是在治病,为了治病还是要同时吃真正的药。
除了注意不要被“精神权健”俘虏外,还要注意努力的程度。一个员工,那么年轻,活活把自己累死在岗位上,毫无意义。中国人口萎缩趋势这么严重,每一个年轻人都是社会的财富,要珍惜。
还有,正确努力的前提是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变得戾气十足,甚至反社会、反人类。
总之,人生在世,不是不要努力,而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努力,努力的程度也要适当。不要被“精神权健”掳获,自欺欺人;也不要自不量力,枉送了卿卿性命;更不要祸害他人,被社会镇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上一条新闻:湖畔大学内部分享:转型,别怕痛下一条新闻:校友佳作赏析——张广俊(68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