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苑 > 正文
《年华追忆》之实验情结——刘乃岑(65届)
时 间:2022-01-27 05:00:00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作者:刘乃岑 65届校友
1、高一三班
跨进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大门,心中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山东省实验中学在杆石桥街的路北。当时的杆石桥街是一条东西一里多长的石板路,街面较窄,两旁是低矮的房屋和店铺。实验中学的校园很大,进得大门,两边分别是宿舍和图书馆。二门以里是东西两排教室,是初中同学的教室。教室以外是东西两个跨院,师生们称为东七院和西七院。这一排排的带前出厦的房子据说是从前科举考试的地方,解放后,这一个个的小单间改造成了办公室和教室。我们高一年级的教室在东五院,宿舍在东四院。校长室、书记室、教导处、团委、教研室等都在西七院。房间狭长黑暗,做教室很不适合,当年也只能那样了。再往北是礼堂和伙房,最北面是一个大操场,操场后面有一个小门可通往麟祥街和人民商场。
实验中学现在的校园原是济南三中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初,济南三中下放泰安,实验中学就由经六纬五路搬到了这里。后来当济南三中再回济南的时候,就只好回实验中学原来的校园经六纬五路了。这一交换校园,为实验中学后来的发展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才有了实验中学现代化的美丽的校园。
我分在高一三班,班主任是教代数的丁玄青老师。
3-1-1 实验中学高一三班合影
高一三班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很短的时间内我就和同学们混熟了。我们一块学习,一块活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不论哪个同学缺了课,总会有同学帮他补上。有一天王延云因事没来,初培莉先放下自己的作业不做,帮她补了一节多课,丝毫不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我那时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对课代表的工作抓得比较紧,让课代表统计各课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安排学习好的同学重点帮助。
同班同学刘方林和我一个宿舍,冬天睡觉前,我们两人会做一种拉绳游戏,这即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取暖,同学们纷纷效仿。
1962年新年除夕,我们班做了很多自制的贺年片,然后敲罗打鼓地送到了各班和各个教研室,带去了我们一份份美好的祝愿。
后来我因病住院,同学们争着要到医院看我,由于医院有规定,最后派了几个代表去的。我休学后一直放不下同学们,身体刚刚复原,就骑车来到了学校。同学们一见到我,热情地问这问那,有的叹息,有的鼓励,表达了一份浓浓的同学情谊。随后,全班一起来到了校门合影留念。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毕业三十周年返校的日子里,我又见到了当年的老同学,同他们建立了联系。此后,高一三班的几次同学聚会我都参加了,重叙了当年的友谊。
2、休学的日子
1962年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我患上了流行性脑膜炎,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才醒过来。醒后的第一天只说了三个字,医生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回答:“刘乃岑。”别的都记不起来了,同学们来看我,我连他们的名字都叫不上来。由于体弱,最初几天医生只让我吃流食。可随着体质的恢复,越来越感到吃不饱,医生每次查房,我都想要求增加饭量,可是这句话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好在医生看出了我的想法,才不至于一直饿下去。
春节是和父亲在医院里度过的,可把在家留守的母亲吓得够戗。
在医院住了十二天以后出的院,在家里又躺了二十多天才下床活动,这时已到了三月初。刚出院时身体还很虚弱,时常昏迷过去。父亲把邻村王府庄的医生吴成才叔叔请到家里给我打针吃药,后来才渐渐好起来。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学校的尖子学生,这在周围几个村都是出了名的。这次脑子得了病,乡亲们都感到可惜。有的说这孩子是学习好累病了脑子,有的说看来以后学习不行了,上大学恐怕被耽误了,可惜了上大学的一颗好苗子。
是继续上学还是休学,几天来我一直犹豫不决。如果继续上学,我得的是脑子的病,身体会受到影响,况且功课已拉下了一个半月;要是休学还真有些舍不得,和班上的同学已经非常熟悉,不愿分开。就连班主任丁老师也认为我能赶上功课,因为上学期我在班里的成绩是前几名。权衡得失,从身体考虑最后还是决定休学,父亲也支持我的决定。
休学的生活是很惬意的,除了锻炼身体、看书学习,我就帮大人下地干活。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几个小朋友出外爬卧牛山。我们一人挎个篮子,顺便挖一种很好吃的野菜。它的俗名叫“梨梨嘴”,开黄花,根很粗,特别是花蕾尤其好吃。每次挖回来以后,母亲都是用它挂上面糊下油煎一下,那鲜美透香的味道至今也忘不掉。
卧牛山在村南一里处,它北高南低,南北走向,远看真像是一只老牛卧在那里。
我们急匆匆的走在去南山的路上。路旁是一片片的麦田,春风掠过,波浪起伏,像绿色的海洋。桃花盛开了,小鸟在树枝上吱吱喳喳的叫着。阳光在春天显得更加可爱,金色的光辉撒满山川田野,到处洋溢着融融的春意。
我们比赛看谁先登上山顶,不一会身上就出了汗。到了山顶举目远眺,顿觉心旷神怡、呼吸顺畅起来。这时风从北面吹来,使人一阵凉爽。南面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直接到泰山脚下。北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除腊山外再也没有任何山脉。
从卧牛山下来,我们又到了玉皇山。玉皇山在卧牛山西三四百米的地方,高不过几十米,但是名气很大。据老人讲,一年一度的玉皇山庙会曾经很红火,远近闻名。小时侯我有幸赶过几次庙会。只见两山之间的平地上,两台大戏对着唱。卖货的小摊摆满了玉皇山下,各种各样的小吃吸引了无数的孩子们。到处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气温一直稳定在20℃左右。
这一天晴空万里,暖风习习,金黄色的麦田波浪翻滚。我和父亲、弟弟下地给高粱间苗。父亲一边干活一边给我们讲解间苗的要领和种庄稼的技术。一开始我干得很不熟练,往往挖了大苗留了小苗,或者留了草去了苗。但很快就熟练起来,越干越带劲,到了傍晚也不觉累,晚上吃饭感到特别香甜。
8月20日我来到学校,被编入高一、一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3、月夜看地瓜
高中三年,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领导有:党支部书记王春海、校长杜黎洲、副书记兼团委书记胡芬芳、副校长王耀生。62级1班即高一一班,班主任高一是张鼎三、李维昌,高二是陈世秀、周淑萍,高三是李维昌。班长高一、高二是李凤云,高三是葛群。
62级1班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里文娱和体育人才济济。三年来,全班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包括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政治运动等。其中在1963年的学校春季运动会上,我们班取得了总分第一,9个第一名、7个第二名的好成绩,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班。
1962年秋季开学不久,我们高中一年级的同学就参加了一个星期的集体劳动,这是学校为贯彻毛主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而组织的。劳动期间,我们班接到了一个任务,到西郊于庄值班看地瓜。这一光荣的任务落在了我、于德安、马国备、王树群四个人身上。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
下午两点多种我们就从学校出发了。我们一路说笑着,边走边欣赏着郊区秋天的景色,倒也不觉得累,到了于庄已是五点多了。
这是一片很大的地瓜地,翠绿的地瓜叶蔓将大地捂了个严严实实。瓜地的西北角是一间简易草棚,这就是今晚我们值班的落脚地。二班的同学和我们交接之后便休息去了。
夜渐渐黑下来,黑暗笼罩了大地的一切,只有秋虫在唧唧不停地叫着,一点也不知疲倦。抬头望去,幽兰色的天幕上镶满了一颗颗宝石般的闪烁的星星,一条宽阔的银河斜挂在天幕上,两旁是明亮的织女星和牛郎星。北方的上空排列着像勺子一样的北斗七星,而北极星则眨着并不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我们。月亮还没有出来,周围是一片黑暗。秋风带着寒意扑到每个人身上,使得我们不时地打个寒噤。
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起来巡视一遍,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还好,始终未出现异常情况。
月亮终于挂上了东边的树梢,皎洁的圆月仿佛是悬在天穹的玉盘,泻下缕缕冰清玉洁如水银般柔和的光辉,撒满了乡村和田野。大地顿时明亮了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似乎开朗了许多。看着月亮慢慢从东方升起,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思。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嫦娥寂寞的生活经历了数千年,如今还好吗?
漫长的黑夜是十分难熬的,哪怕是一分一秒也好象过了很长时间。下半夜秋风渐起,温度下降了许多。我们渐渐觉得冷了,睡意也慢慢袭来。我们依偎着取暖,借谈笑驱逐倦意。谈的话题什么都有,古往今来、海阔天空。时而谈起历朝各代的历史故事,时而仰望天空数落起星座的名称来,睡意也渐渐远去。这种繁星密布秋虫清唱的夜景,真令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
东方终于出现了鱼肚白,继而抹上了一层淡红色的光彩,瞬息间,颜色由浅变深起来,最后形成了一片艳丽的朝霞。朝阳由无数朵朝霞簇拥着冉冉升离了地面,金色的阳光顿时撒向了大地。
多么雄伟壮丽的日出景观啊!我们四人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东方。
4、庆祝国庆十三周年
国庆赞歌
1962年9月30日,国庆13周年前夕的夜晚,思绪万千,夜不能寐,遂草成一首颂歌,献给可爱的祖国:
伟大的祖国,光辉灿烂,
三面红旗迎风招展。
六万万人民纵声歌唱,
歌唱光辉伟大的十三年。
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锁链;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象东方的巨龙屹立在亚洲海岸。
由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贫困,
幸福的生活,一天好起一天。
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我们的工农业飞跃发展,
我们经历了巨变的时代,
不仅仅是一天等于廿几年!
从黑龙江水到珠江江畔,
从昆仑山麓到东海岸边,
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
出现在祖国的四方八面。
看吧,在祖国的钢都-鞍山,
工人们誓把钢铁产量翻它几番。
巨大的高炉平地而起,
钢水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
世界闻名的长江大桥,
是中国人民建设成就的证见。
人们两千年以来的幻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实现。
在人迹罕到的沙漠,
在茫茫无边的草原,
人民的地质勘探者,
为祖国的财富寻找丰富的源泉。
在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拖拉机的隆隆声表达了农民的心愿,
电灯的光明,
驱走了农村中的黑暗。
十三年来的又一创举,
是人民公社的出现。
它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
它把共产主义的远景描绘得更加绚丽斑烂!
啊,伟大的十三年,
历史上短暂的一瞬间,
然而这一瞬间的变化,
却胜过历史上的几千年。
愿我们伟大的祖国万寿无边!
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光辉灿烂!
愿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飞驰向前。
国庆游行
10月1日,济南市举行了10万人的庆祝国庆大游行。
离国庆节还有一个星期,我们学校就紧张地练习起来。学校还组织了几个方队:大刀队、藤圈操、民兵营等。各班练得热火朝天,可忙坏了学校所有的体育老师。
10月1日早上五点多,天还没有亮同学们就都起床了。六点半,集合的哨声响了起来,全体同学立刻到小操场集合,等待出发。天上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我们欢快的心情。
我们整队来到大街上。节日期间的市容焕然一新。商店的门窗洁净漂亮,街道上一尘不染。国旗高挂在学校和机关的上空,隔不远便是一座插着彩旗、贴着标语的牌楼。游行队伍陆续来到大街上,大街上立时被人流塞满。到处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七点半,我们准时来到了“八一”礼堂前的庆祝大会会场。会场内人山人海,庄严肃穆。主席台设在路西的“八一”礼堂门前,主席台正中悬挂着巨幅毛主席画像,两侧是马恩列斯的巨幅画像,主席台对面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十点整,庆祝大会开始。首先由市领导讲话,然后是各条战线的代表讲话。他们的讲话简短有力、富于激情,用事实歌颂了伟大祖国十三年的光辉成就。
十点半游行开始。仪仗队雄赳赳地走了过来。他们簇拥着四个花篮,花篮中间是金光闪闪的大型国徽。后面是毛主席的白色全身塑像,挥着巨手指向前方,指引游行队伍前进。
工人的游行队伍走在最前面。先是几百人的红旗方队,迈着整齐豪迈的步伐通过主席台。紧接着是各工厂的游行队伍,有的抬着生产指标进度表,有的抬着各种产品模型,如机床、拖拉机、汽车等。
工人队伍后面是民兵队伍。他们虽然来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等不同的单位,但那种英武的姿态和雄赳赳的气魄都是相同的,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全民皆兵的思想。我作为这一队伍中的一员,感到非常的光荣和自豪。我们沿着纬二路向北,再转向繁华的经二路。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脸上现出羡慕的神色和灿烂的笑容。
我们的后面是文体大队。他们站在各种各样的彩车上,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和动作造型,受到了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
游行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
5、学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围绕学习雷锋,学校和班级组织了很多活动。
教室里庄严、肃穆,全班同学注视着黑板上几个醒目的大字:“你打算怎样向雷锋学习?”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主题班会开始了,班长李凤云首先讲话。她谈了这次班会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之后,很多同学便纷纷发言,他们坚决表示要很好地向雷锋学习。有的同学在发言中还提了不少建议,有的还对班里的不良现象提出了批评。会上发言非常热烈,不知不觉便到了放学的时间。
主题班会过后,团支部趁热打铁,号召团员和青年积极行动起来,组成学雷锋小组和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我和高永先、葛群、魏如臣、张元修一个组,决定每周二、五晚自习后在宿舍里学习毛主席著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对外联系,走出校门做好事。
有一天晚自习后我回教室取眼镜盒,熄灯铃早已打过。呼呼的北风怒吼着,一排排的教室被黑暗笼罩。这时我发现高二、四班的教室前门被风摔打得哐哐直响。我心想这不是我们班的教室,不要管它。但是,立时一个光辉而又伟大的形象闪现在脑海里,他就是雷锋。爱护国家财产的责任感驱使着我,我围着小树林子转了一圈,始终没有找到一块石头,最后在教室的西头垃圾坑旁才看到一块。我欣喜地搬起石头把门顶上了,又检查了其他教室的门窗,才放心地走回宿舍,与其他四人一起学起毛主席著作来。
星期天,我们这个学雷锋小组来到了济南火车站,站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站长表示非常欢迎,当即安排我们帮助打扫候车室。我们和车站服务员一起,立即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有的擦连椅、窗户,有的拖地板、扫地,不一会便干出了一身大汗。
学校组织了一个文艺大队,上街宣传学雷锋。有花鼓、娃娃舞、快板、相声等,节目丰富多彩,很吸引观众。我和葛群、李凤云、霍丽云(后来的演出李、霍二人换上了赵守勤、穆志强)四人准备了三句半“大实话”参加了演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演节目,大家都害怕得很,站到人后畏葸不前。等轮到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台。演出在大观园和人民商场进行了两场,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好评。
6、新团员审批会
高中三年,我一直参与班级团支部的领导工作。高一上学期我被选为团支部组织委员,书记武铁民,宣传委员马金枝,开学时指定的团支部书记高永先被选为学校团委委员,不再兼任班内的职务。高二上学期我被选为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侯淑英,宣传委员穆志强。高三上学期连任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武铁民,宣教委员穆志强。
团支部是班里一切工作的核心,我深知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决心不辜负团组织和全体团员对自己的信任。从此,我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工作,有时甚至牺牲学习时间考虑工作。在工作中我注意和班委会的配合,在团支部商议重要事情时,总是邀请团委委员高永先和前后任班长李风云、葛群参加,一起决定团组织和班里的活动内容。在校团委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和团支部、班委会的同志一起,带领全体团员和全班同学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运动和活动。如:学习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特别是“老三篇”、学习解放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顿团组织、反修防修、工厂学工、下乡学农、“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和觉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班内始终呈现一种团结向上的好风气。
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上学期是我工作最繁忙的时期。经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学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要求进步的同学越来越多,不少青年向团支部表达了入团的迫切愿望,这给团支部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团支部多次讨论发展工作,对团支部成员和团员们提出具体要求,做好青年的思想工作。团员们主动找青年谈话,我的谈话对象也比以前多了起来,最多时一天能有两三个,时间不够就利用自习谈。这引起了班主任李维昌老师的注意,他批评我偏重工作忽视了学习,我才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的严重性,在随后的工作中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根据学校团委的安排,自高一以来我们团支部就对口辅导一个初中班,负责在他们班考察、培养和发展新团员,直到他们班建立团支部为止。初一一班是我们的辅导班,我们团支部向他们班先后派出了三名辅导员,他们是黄芝芳、田裕国和张桂鸣。期间我还为辅导班上了两次团课,讲解了团的宗旨和怎样写入团申请书。
三年时间里,团支部分六批发展了12名团员,分别是:第一批葛群;第二批李化武、黄蓉丽;第三批辅导班的孙英葵、张小路;第四批袁锡敏、黄巍、李滨南;第五批辅导班的范西红、张济生;第六批李兴中、于德安。特别是第二批的黄蓉丽同学,她是我们班从印尼归国的华侨,是一个漂亮的女同学,高中以来一直积极要求进步,从穿戴到发式很快地融入了女同学的行列,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她的入团,很能说明当时入团的政策是比较公平和宽松的。
每一次新团员审批会,我们团支部都会精心的准备,会议开的隆重而热烈。下面将第四次审批会的情况记载如下:
1964年5月27日下午,第四批新团员审批会在我们的教室召开,这次是通过袁锡敏、黄巍、李炳南入团。会场的布置庄严肃穆,黑板上是六个醒目的大字:“新团员审批会”,黑板上方毛主席像两边悬挂了两面团旗,讲桌上铺着大红的毛毯,毛毯上面又覆了一块红布,两盆盛开的鲜花摆在讲桌的两边。
为了开好这次团员审批会,会前我们分别召开了支委会和团员大会,研究了会议的议程、会场布置和人员分工。下午第二节课一结束,同学们就迅速的将课桌拉开,摆成一个长方形的会场。
高中三年来,我们团员审批会的议程一般都是差不多的:宣传委员主持会议,组织委员讲话,申请人汇报思想,介绍人介绍情况,团员讨论表决,自由发言,支部书记总结。
这次审批会由团支部宣传委员穆志强主持。会议开始,全体起立,奏团歌。接着由组织委员讲话,组织委员侯玉芬把这次审批会的准备情况以及审批对象的政审结果,向会议做了介绍。接下来是三名审批对象袁锡敏、黄巍、李滨南,分别汇报自己的思想,包括对团的认识、入团的动机、个人优缺点等。介绍人分别介绍了情况。最后团员经过讨论,举手表决,到会团员20名,一致通过他们三人加入共青团。
自由发言时会场上非常活跃。班上的青年同学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审批会,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谈感想、表决心,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就连平时不太愿意讲话的同学这次也发了言,他们都表示今后一定要积极靠拢团组织,大胆暴露思想,取得团组织的帮助,争取不断的进步。表达了他们积极要求进步的迫切心情。
最后,我以团支部书记的身份作了总结性的发言。
我们团支部的每次团员审批会,辅导班都有不少同学参加,有的还在会上积极发言,这次也不例外。
这次团员审批会开得很成功,时间掌握得很紧凑,对青年的影响也很大。这是我们在认真总结了前几次审批会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而取得的。
7、参加麦收
晴空万里,红艳艳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正是1964年6月4日早上6点钟的时候。
我和田裕国、于德安三人在市区向南的公路上骑车飞驰着,行人、车辆、电线杆依次向后掠过。我们已是满头大汗了,但还是全然不顾,只知道使劲地蹬啊、蹬啊,向着十六里河的方向。
我们三人是全班的尖兵,先行一步,到十六里河村找好房子,烧好开水,好迎接大队的到来。
我们来到小学里找到了我们学校的汪主任,知道了我们班分配在二队。我们首先结识了公社驻队干部李庆宝同志,就是他,后来专门领着我们劳动。
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我分别主持了支部、班委联席会议和团员大会,讲了这次劳动的意义、要求和具体安排,强调团员在劳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分散住在二队的社员家里,但是吃饭却是集中在一起,由几个女同学当炊事员。
当天下午麦收开始了。男生在前面拔麦子,女生在后边捆。我们班就我和马金枝家在农村,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这种场合下一定不要落在别人后面,所以便拼命往前赶。由于自己常回家帮父母干些农活,一下午下来自己还没感到多么累,只是手微微有些疼了。可有的同学手上却早已磨起了水疱。不过,这仅仅是锻炼的开始。
大队的团支部书记李传仁家就在二队,为了安排访贫问苦,我和团支部宣传委员穆志强到他家去了一趟,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请本队高队长作忆苦思甜报告。
晚饭后我们全班同学围坐在打麦场上,二队的干部团员也参加了。高队长怀着沉痛的心情讲述了他那苦难的家史。解放前他家很贫困,原来不是本村人,由于生活所迫才到本村给地主扛活。母亲去世早,怕弟妹无法养活,父亲把他们送给了别人,他知道后又强行要了回来。给地主干活早起晚睡,一整天没有闲空,晚上还得挑上30多担水和照料牲口,手上让绳子勒出了血泡也不敢吭声。他深有体会的说“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吃人家窝窝,受人家啵说(当地土话,唠叨的意思)。”解放后,他家和所有的贫苦农民一样翻了身,分了房子分了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弟弟妹妹都已成家立业,有一个弟弟还参了军。“现在地主也服我们管了,” 高队长流露出兴奋而骄傲的神情。
有一天早上,我的鼻子连续流了两次血,老师硬让我留下来不再下地收麦子,要不是急着给村里出黑板报,我是说仕么也不会留下的。
写完黑板报,我便给队上烧水的大娘挑水、抱柴禾。当她看我累得满头大汗时,就说:“同学,歇一下吧,喝碗水再干。你们这些学生来到俺这里真够辛苦的了。”我笑着说:“不累。”
中午,原大队老支书李树森大爷代表队上送来一袋面粉,足有50多斤。社员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很过意不去,我们是来锻炼的,不是来享受的,可是他们执意要送,我们只好收下了。
老支书李树森大爷曾经给我们几个班干部谈起他当年见到毛主席的情境。那是1958人民公社刚成立不久,毛主席视察济南市东郊公社,曾经接见了历城县部分大队书记代表,李大爷是代表之一。李大爷说:“我的个子算高的了,可是和毛主席一比就不行了,毛主席那才是身材魁梧,说话又平易近人。”说到这里,李大爷面露激动的表情,眼中闪现出幸福的光芒。
劳动可以陶冶人、锻炼人,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劳动期间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风气越来越浓厚。拔麦子时男同学主动帮女同学接趟子,休息时女同学主动给男同学洗衣服、补衣服。起初她们给男同学要脏衣服,男同学死活不给。于是,他们就乘其不备,偷偷地“检查”起来。干完活回来,男同学发现自己的脏衣服不见了,感到很奇怪,可是过了一天,衣服又都叠得整整齐齐的送了回来,破的地方也给补好了。有的女同学因为补丁少,竟撕下了自己的衣服口袋、书包当补丁。
有一天散工回来,天忽然下起了雨,同学们急忙往打麦场跑去,帮社员收拾麦子。收拾完后来到食堂,几个女同学正在烙饼,我们又赶忙收拾院子。有的爬到棚子上盖上了雨布,有的帮忙抱柴禾。在棚子里烙饼的金月芹、杨凤梅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热得大汗直流,但仍然坚持跪着把饼烙完。
六天的麦收劳动很快结束了,返校那天,社员们站在村头敲锣打鼓地欢送我们,感人的场面久久难忘。
9、回忆陈世秀老师
高三上学期刚开学的一天早上,听到陈世秀老师去世的消息,心猛地收缩了一下。虽然知道她近来病重,但是听到这个消息仍然感到突然。
这是真的吗?陈老师真的离开我们了吗?泪眼迷离之中陈老师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面前。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刚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陈老师首先召集我们全班团员开了个会,在会上她鼓励大家在新的学年中要发挥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搞好班级工作。她的略带苍白的脸上显露出沉着老练的神色,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她还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共青团员还不能进行指导吗?是有义务进行指导的。”我们因有一个党员班主任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后来陈老师因产假离校了,但就在她住院期间也念念不忘班里的工作。她曾给团支部来了一封信,对办好黑板报提出了几点意见,指出团支部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宣传阵地“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的教育。”
等她再次上班时,我们已经期中考试过去了。那时我已被选为班团支部书记,工作还不太熟悉,陈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工作方法上给了许多具体的指导。记得有一次我和侯淑芬找她研究团的发展工作,她正好要到校门口拿牛奶,我们边走边谈。她的音容笑貌,她对问题的透辟的分析,她对我们青年的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很注意团支部工作在班级中的核心作用,经常召集我们团支部成员研究工作。她对我们三个支委说:“你们对工作是有热情的,因为年轻就是办法少一些,以后要多动一下脑子。”
1964年2月2日是我应该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我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陈老师,并向她汇报了下午团支部活动的情况,没想到这竟成了最后的一面,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陈老师。
寒假期间陈老师因病住院了。开学后我几次想去医院看望,都因为学习和工作太忙而未能去成。
当同学们知道了陈老师去世的消息后,心情也和我一样沉重,整个教室里立时被一种悲痛的气氛笼罩着。
9月4日上午,我们集体去医院和陈老师作最后的告别,并以全班的名义献了花圈。
陈老师的葬礼是我们班同学自己操办的。在班长李风云的带领下,几个同学承担了采买衣服、穿衣入殓等事宜,最后用地排车将陈老师拉到了南郊的万灵山公墓的墓地。
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到墓地为陈老师送葬。天色晦暗,细雨霏霏,天地也好象为陈老师低垂哀悼。我们在泥泞的道路上快速地走着,谁也不说话。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才来到了墓地。我们环立在墓前默哀,然后用我们的双手向墓中撒下了第一捧土,最后又用铁锨将坟墓整修好。这时,眼泪又一次充满了我们的眼眶,而有几个同学则已经哭出声来。
回来的路上,学校党支部王干事给我们讲了陈老师的生前事迹。
陈老师1950年入团,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省教育战线的红旗手。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对党忠心耿耿。住院期间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经常询问班级情况。以乐观的态度坚强地同病魔做斗争,不顾自己病情危重,组织同室病友学习时事,有时因读报时间过长,眼会因疲劳而出血。最后的时刻,学校领导去看她,她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我多么想再回工作岗位啊!”
陈老师虽然和我们在一起前后才三个多月,但她身上闪现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全班同学一致怀念她的原因。
10、日记三则
1964年9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什么是进步
今天的政治课继续了上次的讨论,中间有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进步?班主任李维昌老师就让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这是我们班存在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问题提的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的必要,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的进步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接下来大家发言都很热烈,武铁民、马金枝、李兴中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什么是进步?在我们班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认为只要经常和团员谈话,为了表现自己,有时也做些叫人赞叹的“好事”,这表面看起来要求进步很迫切,实际上是一种动机不纯的表现。这种人通过有意的表现自己,无关痛痒的思想交流来达到入团的目的,是为入团而入团,这是一种错误看法。
另一种认为,只要平时自己学习好,工作好,遵守纪律,这就算进步了,不一定非得找团组织谈话。有的甚至认为,团员的觉悟还不如我高呢,怎么能和他们谈呢?这是一种偏见。
以上两种对进步的看法都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进步呢?毛泽东时代的青年要不断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班级生活中,对于要求进步的青年来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入团动机,积极靠拢团组织,和团组织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要随时改正缺点,勤奋学习,做好工作,热心为集体服务,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进步。
在这里有两点不可缺少,一是个人主观努力,二是依靠组织。
为什么要依靠组织呢?因为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团员和青年,每一个要求进步的青年依靠团组织才能获得更快的进步。同时,人们的思想上会存在各种矛盾,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思想问题,矛盾不暴露,便得不到解决,只有向组织交心,暴露自己的思想问题,求得组织的帮助,尽快得以解决,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将会背上思想包袱而停止不前。
现在我们班中,和团组织谈心的不是过多,而是还少,这方面有顾虑的同学应很好地考虑一下,加强同团组织和团员的联系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每一个团员也应该多联系要求进步的青年,有义务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1964年11月3日 星期二 雨
浅谈思想改造
什么叫思想改造?
思想改造就是不断地同自己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不断地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一个革命青年来说,就是不断地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决清除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影响,逐步锻炼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就是思想改造的全部内容。
怎样进行思想改造?
在目前,进行思想改造的最主要途径是投身到当前的“三大革命运动”中去,投身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洪流中去。具体到我们青年学生,就是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学用结合,解决个人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的问题,真正做到有了问题就学,学了就做,立竿见影,贯彻始终,不断促进自己的革命化。
为什么有人进步较快,有人进步较慢?
所谓进步的快慢主要在于思想改造的抓紧与放松。有的同学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时时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待思想中的错误和缺点从不放过,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知错就改,绝不明知故犯,在各种活动中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样的人才能进步快。
相反,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过一天算一天,对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懒得想,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视而不见,恨不起来,没有改正的决心和毅力,放松了思想改造,进步自然就慢了。
人人都要坚持进行思想改造。俗话说“不进则退”,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也要跟着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里,资产阶级的思想会不断影响和腐蚀我们,如果放松思想改造,无疑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接班人。有人认为,我出身好还需要改造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革命不能遗传。如果父亲是革命者,而儿子若不改造思想,经受锻炼,就不可能成为革命者。一个革命者必须在斗争中接受各种考验,才能不断地成长起来,“温室里是培养不出耐寒的花朵来的”,“自来红”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共勉:时刻进行思想改造,永远做革命的促进派。
1964年12月17日 星 期四晴
正确对待学习
本学期因为老师要集中学习,可能要提前放寒假。从现在起到放假还有三周的时间,在这三周的时间里既要听新课,还要进行复习和考试,同时我个人还有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许多工作要安排,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如何在这紧张的有限时间内安排好时间,既搞好学习,又兼顾工作,这可是个大问题。
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课堂专心听讲,充分提高自习课的利用效率,在学习时间特别是自习课绝不考虑工作,不找要求进步的同学谈话,这一点,昨天自习课我和同学谈话时,李老师就已经给我指出来了。
学习,这是党交给自己的艰巨任务,作为一个共青团员,特别是团的干部更应该把学习搞好,以此来带动大家。如果自己的学习都搞不好,还怎么去做别人的工作?学习绝不是个人的事,学不好应该看作是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是应该严厉自责的。
可是前一阶段,我却对学习放松得很厉害,有时工作可以压倒学习,对工作很感兴趣,对学习却兴趣不大。高一的旧课我也没有个复习计划,瞎抓一气;对当前的新功课也是学得不深不透。由于无计划,自习课利用率很低,常常是不知干什么。我从思想上轻视了学习,认为学习不好是自己的事,工作干不好却会影响大家。
当然,我也极力反对那些只抓学习不问政治、不管工作的同学。在我们班中这样的同学是有的,他们埋头于书堆中,有的就是一心为考大学而学。这样的人学习目的不明确,即使升上大学对人民能有多大贡献呢?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红心是基础,是前提,没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准备根本谈不上。既然有了红心,那就一定落实在学习上,落实在思想革命化上。只有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今后,我一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以革命的热情对待学习,完成党交给自己的学习任务。
11、爬山比赛
为了加强民兵组织的组织纪律性,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组织了民兵营爬山比赛。
1964年11月8日上午9点钟,我们来到了千佛山南麓,我们一连在靠近东边的山沟里集合待命。利用比赛前的间隙,大家抓紧做着各种准备活动。我和张元修、王新量一个战斗小组,我是组长,趁此机会我把他们叫到一起商量怎样更好地登上山顶。我们决定张在前,王在中,我在后,以便照顾王新量。我很清楚自己的责任,要一个不少的把三人带上山顶。
这时,山顶上的红旗摆了几下,通知山下一切准备就绪。紧接着,嘹亮的号声响了起来。号声就是命令,只见我们排尖刀班的六位勇士,未等号声停止,就象箭一般冲了出去,很快便攀上了山腰,利用有利地形,不到五分钟就登上了山顶。
第二遍号声响过,以排为单位争夺红旗开始了。我们三人穿过荆棘,越过石崖,跨过山沟,攀上了坡度很大、石头很多的山腰,速度渐渐慢下来。王新量一直被我拉着,这时,她累得一点劲也没有了。她怕连累我,就说:“你先走吧,别管我了。”我鼓励她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周围的同学也发出了豪言壮语:“同学们,使劲攀,不到山顶非好汉!”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们又加紧攀登起来。快到山顶的时候,尖刀班的王学春下来迎接我们,他把我们推上一个很陡的山崖,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
在山顶休息了一会,营部宣布了比赛结果,我们一连一排获得了第一名,拿到了优胜红旗。当我们的民兵排长李兴中去接受红旗时,全排上下一片欢腾。
然而,在高兴之余我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我们把红旗插在山顶,全排围着红旗席地而坐,开了个座谈会,总结了这次登山所取得的成绩和好人好事,表示在今后要戒骄戒躁,继续前进。
12、一张电影票
培养自己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不仅表现在学校里,还应表现在家务劳动上。
以前我对家务劳动有这样的看法,认为自己家里的零活就是多,再加上母亲有病,赶上麦收、秋收农忙,真是一点闲空也没有。有时我真羡慕那些城里的同学,他们的星期天可以自由支配,而我的星期天却要回家,而只要回家,就甭想看书学习。后来我检查了这种想法,认为这是怕艰苦和贪图安逸的思想,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只要自己平时抓紧时间,安排好学习和工作,星期天参加一次家务劳动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自己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是不彻底的,有时还会反复。
事情是这样的。
平时我很少看电影,这一方面是因为电影票很贵(其实那时也就是一两角钱一张电影票),家里穷舍不得买;另一方面,学校联系看电影总在星期天,而星期天我多半都是回家。这一次学校又组织了一场电影“农奴”,是星期天下午的,要求同学们都要看,我就买了一张电影票。可是一想,家中很忙,星期天还要回家。我就把电影票先让同学拿着,我先回家看看,如果没事中午再赶回学校。
没想到,这个星期天家里还真有活,父亲要求我干完活后傍晚再回学校,我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了,心里话一场电影又错过了。我的思想斗争起来,仿佛两种声音在争论:
一个声音说:“还是早回去吧,反正是要求同学们都看。早回去既能看电影,又能做作业、复习功课。星期六下午两节自习课,因为布置工作、写稿子都放过去了,早回去还可以补上。你看别的同学多么自由啊!他们的时间多么富裕啊!还是早回去吧。”
另一个声音说:“难道能借着看电影来逃避家务劳动吗?自己的时间少,为什么平时不抓紧呢?羡慕其他同学的实质是什么?还不是贪图安逸怕艰苦吗?应该警惕,怕艰苦可是‘和平演变’的开始啊!”
这时我想到了雷锋同志,他是如何对待劳动的呢?他的时间可以说是很紧了吧,可他常常做助人为乐的事情。想到这里,我的心情轻松多了,我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决定牺牲电影不看,把家里的活干完再回学校。
这次的劳动是将家中猪圈里的粪起出来。
为了能一天干完,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干起来。父亲上筐,我和弟弟用两个大抬筐轮替着往街上抬。一开始不觉得什么,抬起来就走,一步也不停留,走得还挺快。可是十几筐下来,肩膀就开始疼起来,脚步也慢了下来。还好,抬了二十多筐就吃早饭,顺便休息了一下。
吃过早饭接着干起来,当我把担子往肩膀上一放,一阵疼痛立刻传遍了全身,我咬咬牙一挺身抬起来就走,几筐后很快就适应了。
随着筐数的不断增加,肩膀疼痛越来越厉害。可是疼点怕什么,越疼我越使劲压。疼得实在受不了,我和弟弟就换另一个肩膀抬。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左肩从来没有使用过,挑水时空桶都嫌硌的慌,这次要抬一筐粪谈何容易。为了锻炼自己,我们一咬牙抬了起来,肩膀立时像针扎一样的疼痛,虽然摇摇晃晃,但还是坚持到了目的地才放下。
吃午饭时,我们两人的肩膀都发红浮肿了,母亲心疼的说:“再抬就少抬点。”
下午干活我们有了经验,一开始几筐先抬的少一点,以后慢慢增加。虽然如此,然而总的气势却大不如前。弟弟也有了厌烦的情绪,我就一再鼓励他。干到傍晚活终于干完了,前后我们抬了一百多筐粪,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过去是没有的,我和弟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至于那张电影票,不知何时早就被我丢在爪哇国了。
13、一篇防修论文*
贪图安逸也是“和平演变”的开始
1964年11月18日
前些时候,看到报纸上一篇文章“怕艰苦是‘和平演变’的开始”,对我启发很大,使我认识到“从不怕艰苦到怕艰苦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变化”,是一种质变。可那时我联系自己的时候,却未作认真地分析,相反还觉得自己在艰苦朴素方面比别的同学强,自己出身好,不会走上“和平演变”的道路。
可是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很多人都动起来了,他们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阶级觉悟。我也对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了分析,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过去所想的那样没有问题,而是问题很多,不少方面都受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如果对这些情况熟视无睹,发展下去,将是很危险的。
就拿生活上来说,我的贪图安逸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我家生活比较困难,母亲长年有病,我是兄妹中的老大,家务劳动就很需要我帮忙。每个星期天回家,差不多都要帮家里干活,特别是赶上农忙季节更是如此。以前我对这一点并不在意,干就干吧。可是后来时间一长,逐渐产生了厌烦情绪,总羡慕那些星期天可以自己支配的同学,他们可以利用星期天复习功课,看书、看电影。而我呢,平时在学校要做团的工作,经常开会,找同学谈话,学习时间本来就不多,星期天还要回家干活,而只要一干活,就别想学习。日久生怨,觉得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学习太艰难了。贪图安逸表现在其他方面也不少,比如:上学的路上总愿意骑车子,不愿跑路;衣服不愿穿旧式的总愿穿制服,更不愿穿补丁衣服……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个青年如果只是认为自己出身好,可以“自然红”,因而放弃了思想改造,那么他就会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腐蚀,逐渐蜕化变质,以至于成为资产阶级的接班人。
贪图安逸是一种剥削阶级的思想感情。剥削阶级想的只有自己怎样吃好、穿好,过酒足饭饱的生活,怎样发财致富。为此他们不择手段地压榨、剥削劳动人民。而无产阶级革命者想的却是全人类的解放,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因为有这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才会赴汤蹈火、牺牲自己在所不辞。他们的心目中绝对没有“我”,而是胸怀全人类。这样的人才是最高尚的人。可是如果一个革命者生活上贪图安逸、害怕艰苦,一心想着自己怎样生活得好,那么他还怎么去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呢?他还有什么心思去从事革命工作,为革命而赴汤蹈火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看来,一个革命者如果走上贪图安逸、怕艰苦的道路,也就等于走上了革命意志衰退、“和平演变”的道路。
我们这一代作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老一代革命前辈为了夺取
*本文摘录于当年的日记,未作改动。
革命政权,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艰苦奋斗了一生。他们的斗争过程是发扬了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过程。艰苦奋斗这一革命的传家宝,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继承下来,并且继续发扬光大。现在的革命还远没有成功,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穷苦人没有解放,我们这一代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直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干革命就必须艰苦奋斗,这是一条真理。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还有什么理由不保持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呢!
有些人认为,现在生活好了,条件优越了,再强调艰苦奋斗就没有必要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对待艰苦奋斗的态度取决于对待革命的态度。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性,只要心里时刻想着大多数人,不管客观条件如何变化,总归是不怕艰苦的。革命性减弱了,对艰苦的畏惧心理也就增加了,随之也就想过贪图安逸的生活了,这难道不是“和平演变”的开始吗?
贪图安逸在我身上的表现,表面看起来还不十分明显,可是实际上正是这些不明显的变化促使自己慢慢变质。正因为不怎么明显,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所以其危险性也就更大。任何形式的质变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和平演变”同样如此。“先是贪图安逸不爱劳动,变懒了;继而便馋了,想享受了;最后变贪了,开始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了;直至走上蜕化变质的道路,堕落成资产阶级分子。这就是一张清晰的“和平演变”图。这样的“和平演变”在我们身边俯拾皆是。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贪图安逸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它是一个人蜕化变质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从分析这个问题中得出教训,时刻提高革命警惕性,主动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4、一份发言稿*
做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在辅导班初三一班新团员审批大会上的发言
1964年12月26日
团员同志们,青年同学们:
今天的审批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即将接结束了。这次审批会开得很成功,我们团组织又增加了新鲜血液,吸收了两名新团员——范西红、张济生。现在,我代表高三一班团支部,向两位新同志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祝贺!
在这次大会上,我们还听了宣教委员穆志强同志有关进步问题的讲话。辅导班的很多青年同学都积极发言,表示今后要学习她们两人的优点,更加靠拢团组织,积极要求进步。这是很好的现象。这次大会实质上是一次生动的团课,我们全体团员和青年一样都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我想再补充谈一下如何对待进步的问题。目前我们辅导班的很多同学写了入团申请书,大家都迫切要求进步,这种现象很好。但是如何对待进步,如何对待入团,每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入团是高不可攀的,非常神秘的,入团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自己信心不大,这样想的结果对自己也就放松要求了,对一些政治活动和班级活动也不是很关心了。还有的认为团员没有什么了不起,某某团员还不如我呢!有的同学甚至这样对老师说:“老师,你看我这样的够上团员了吧?”那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够团员标准了,为什么还不批准我入团呢?有的同学还故意挑新团员的毛病,只看他们的缺点,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这种看法是很不对的,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经常认为自己了不起,夜郎自大,那还怎么进步呢?毛主席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落后,骄傲使人进步。”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应该很好地记住它并很好地实践它。
第二,怎样看待团组织。首先,团组织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是先进的,又是群众性的。说它先进是由于它是青年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它的成员都是在学习中工作中和其他各项活动中起带头作用的;说它是群众性的,是说它不象党组织那样要求的条件很高。团组织是一个整体,个别或少数团员的缺点和不足不能代表整个组织,我们要从整体上看待团组织的先进性。每一个青年只要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积极要求进步,承认团章,执行团的决议,交纳团费,都可以成为这一组织的一员。共青团的大门是向每一个要求进步的青年敞开的,只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入团的动机,随时都可以踏入团的大门。
第三,怎样看待团员。团员虽然是青年中的先进分子,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身上什么缺点
*本文摘录于当年的日记,未作改动。
也没有了。任何人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何况我们青年人正处在成长阶段,缺点更是难免。只要正视缺点,知错就改,而不是一拖再拖,更不是明知故犯,这就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好青年。
对于今天接收的两位新团员,我们也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她们。她们被接收入团了,说明她们平时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进步迫切,基本上够了一个共青团员的标准。但是不能说她们入了团就十全十美了,没有缺点了,正如同志们刚刚给她们指出的那样,她们还是有不少缺点的。对于她们以及对其他团员和青年,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则不应背后议论,甚至夸大,而应该向他们真诚的指出来,相互之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才是政治上的团结和帮助。
第四,对新团员的希望。这次审批会上,范西红、张济生被初步接收为新团员,我代表团支部向她们提几点希望:
1.若上级团委批准,则应戒骄戒躁,不断进步;若批不准也不应灰心气馁,继续创造条件,争取再次加入团组织。
2.在班级活动中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时刻牢记团员的义务和责任,多从政治上帮助同学。
3.经常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团的知识,学用结合,言行一致。
4.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的梳理同志们这次会上提出的缺点和不足,认真改正,争取不断进步。
目前,我们学校正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一次改造人的运动,是我们青年学生革命化的重要途径。我们每一个团员青年,都要在这次运动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
通过这次审批大会,希望辅导班的同学掀起一个要求进步的热潮,让浓厚的政治空气笼罩全班,也希望团员同志们作好入团介绍人的工作,经常帮助青年进步。
最后,让我们共同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做一个永不变质的红色革命接班人!
15、除夕之夜
1964年新年的除夕,实验中学举办了精彩的新年文艺晚会。
由于会场容纳不下过多的观众,只好采取限制人数的办法,为此,我们班接受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维持会场秩序。之所以说它艰巨,是因为精彩的文艺节目我们不但看不好看不上,而且还要面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们。
离开演还有近一个小时,我们便早早地来到了演出现场。按照分工,前后门、会场周围都布置了值勤人员,场内还设置了巡逻队,随时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入场时的前后门是重点加强的岗位,这里人多嘈杂,就连一些家属和孩子都想进去,但是我们一律铁面无私,一丝不苟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晚会共有25个节目,我们班的“库尔班大叔您上哪儿”排在了第四场。马国备演库尔班大叔,霍丽云、彭沂南、孙业华、熊文君等女同学演维吾尔姑娘。为了演好这场戏,她们没少下了工夫,每天课外活动都抓紧排练,经常晚回家。
很快就轮到我们的节目了,我们纷纷聚拢来看自己班的演出。马国备最先出场。只见他戴着一袭的小花帽,咀上两撇八字胡,身上穿着典型的维吾尔老人的服装,他那娴熟的舞姿和浑厚的男中音,博得了全场的第一阵掌声。接着,一个个穿着华丽的民族服装的维吾尔姑娘们,踏着轻盈的舞步走上台来,彭沂南走在最前面。她们和马国备一唱一和,配上变换的舞姿队形,吸引了一阵阵的掌声。特别是彭沂南那优美的女高音,在众多的女同学中仍然能分辨得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彭沂南是我们班的文艺骨干,在我们班的节目演出中经常担任主角。她是济南军区烈士彭显伦将军的女儿,她父亲和我们班另一个女同学黄巍的父亲,济南军区烈士黄祖炎将军,以及王尽美、邓恩铭一起,长眠在了英雄山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我们都给他们扫墓。
晚会的节目个个精彩,其中两场话剧更为突出。一是高一二班演出的“红岩”,许云峰、徐鹏飞的人物性格塑造得很好;二是高一一班的“奇袭白虎团”,演得更是惟妙惟肖。看来高一的文娱人才可真不少。
晚会结束时已经10点多了,我们又开始了自己的活动——包饺子。连同班主任李维昌老师,我们19人成了学校大伙房的主人。你看吧,调馅的、揉面的、压剂子的、包水饺的,人人忙得不亦乐乎。纪枚发提了个无线电收音机,放在旁边哇啦啦的叫着,偌大的伙房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里。
新的一年终于来到了,收音机里传来了新年钟声。这钟声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声声震荡着我们的心房。这时,我们更加起劲得包起来,看谁在新的一年里包更多的水饺。我们用劳动迎来了伟大的1965年!
这一夜,不知有多少人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倾听了新年钟声。
16、纱厂学工
高三寒假期间,我们团支部组织了一次学工劳动。
为了组织这次劳动,我们团支部可没少费了劲。先是和二班一起联系到西沙王庄去,刚定了两天就变了卦。接着我又和于德安到西郊的大魏村去了一趟,工作组热情接待了我们,最后谈妥同学们自带干粮到他们村参加劳动。没想到这次变得更快,第二天就接到了工作组的电话通知,说天寒地冻不好干活。听到这一消息,我头都炸了,怎么这不顺利的事都让我们赶上。要知道,同学们大部分都把干粮蒸出来了,有的家竟然蒸了三四锅。时间紧急,我和武铁民、董景良立即分头通知大家,改变行期暂时待命。农村不行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工厂,我和武铁民又马不停蹄的到仁丰、成通纱厂进行了联系,最后终于定在了成通纱厂。
济南成通纱厂即后来的国棉四厂,坐落在北坛附近三孔桥,是民族资本家苗海南1932年创办的,到公私合营时已是2000多人的大厂。
第二天我们背着行李,象解放军那样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壮的歌曲,穿过熙来攘往的街道,来到了成通纱厂。
纱厂的领导对我们非常关心和照顾。上午由刘工程师给我们讲了工厂的概况和生产工序,着重谈了劳动安全问题。下午厂团委赵书记领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车间里温暖如春,穿着单衣还感到有些热。工人师傅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
我被分在了保养组。技术员把我领到了一个小房间里,任务是帮助工人擦零件,搓钢丝滚子。我原以为我们几个同学会安排在一起,一块跟着老工人学技术。这下好了,连一个同学的面也见不上,一天到晚只干这些简单的重复的机械劳动,而且一干就得8小时。难道这几天的劳动我都得憋到这个小屋里吗,越想越觉得心里别扭,干起活来也不带劲了。
工人师傅那种一丝不苟、顽强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我。他们丝毫不管自己工作的环境、种类和条件,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一点也不嫌它单调。他们有的甚至将要在这个小屋里干一辈子,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可是我第一次学工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同工人同志相比不是太渺小了吗。自己平时就希望加强锻炼、服从分配,可为什么一到具体事上就想不通了呢?看来认识和行动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问题想通了,干劲也大了,和工人同志的关系也融洽了。
劳动期间,我们还组织了访贫问苦和篮球赛等活动。
有一天下午,在车间里连续劳动8小时之后,我们听了老工人孟大娘的忆苦思甜报告。
孟大娘从小就以要饭为生,受尽了地主的打骂。由于生活所迫,辗转来到了济南,进了纱厂干活。在厂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经常挨工头的打骂,进出工厂还要被搜身。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的活,发了霉的带头发和虫子的干粮还不让吃饱。那时车间里冬天象冰窟,夏天象蒸笼,折磨得工人根本活不下去。工伤事故经常发生,死几个工人资本家根本不放在眼里。孟大娘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熬到了解放。
几天的劳动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工人们回到了学校。
17、挖粪
早春二月的一天,早上不到七点钟,我们班就整队来到了匡山肥料场,可这时工人师傅们已经干了一些时候了。一个老工人接待了我们,他用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了劳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他说:“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你们来劳动是毛主席教导的结果,我们一定好好工作,并向你们学习。”
我们三四人一组,分别跟着一个挖粪工人干活。
劳动开始了,我和黄蓉丽、王善美一个小组。我们跟着挖粪工人穿街走巷,街上的人们都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们,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时也说明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挖粪工人的政治社会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们的思想变化很大,懂得了仕么是真正的脏和臭,对挖粪工人也有了新的认识。然而这毕竟是感性的东西,需要亲自体会一下,这次挖粪劳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负责的这一片是经一路路南的一条小巷子,居民稠密,有的院子里住了七八家,七拐八拐才到了厕所。厕所不大,干活很不方便。这时工人师傅就告诉我们,怎样操作才可以避免把粪便撒在茅坑和院子里,他这种对群众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刚开始我还有些缩手缩脚,尽量不让粪便弄到身上,可是工人同志那种不怕脏和累的精神感动了我,手上裤子上都溅上了粪便,我也不在乎什么了,但和工人师傅比起来还差得很远。不知怎的,过去看见大粪车,老远就闻着有味儿,可现在自己就挑大粪、挖大粪,也闻不到什么味了,而且挑着粪走到街上还觉得很光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再看看黄蓉丽、王善美,她们也都是争着挖、枪着挑,不怕脏、不怕累。她们过去没有挑过担子,就坚持让自己多挑几步,多挑几趟。黄蓉丽,这个从印尼归国的华侨女学生,平时干净漂亮在班里是出了名的,这次也完全放下了架子,踏踏实实地干着,裤子上抹了一大片粪便还满不在乎,仍然枪着挖粪、挑粪。
她俩的行动对我也是个启发,我认为只有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才是一个青年革命化的起点。粪便确实是脏的,尽管挖粪工人的身上沾满了粪便,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最干净的,最高尚的。因为他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一心一意想的是如何把粪便挖干净,让群众满意,让这个城市干净起来。试想,一个诺大的济南市,若没有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那市容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
看来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是不分任何工种、时间、地点和环境等条件的,只要你的工作会给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会受到人民的欢迎。
我觉得这次挖粪劳动,不仅挖净了厕所的粪便,清洁了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挖掉了一些思想上的资产阶级脏东西,这种清扫思想的做法应该反复不断地做下去。
劳动万岁!
18、大涧沟学农
1965年3月14日中午1点钟,我们向大涧沟出发了。
大涧沟在南郊兴隆山南麓,离城二十多里,是个1000多户的大庄子,分成涧东涧西两个大队。为了配合“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思想教育,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我们最后一次来到农村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一路上我们背着行李,排着整齐的队列,雄赳赳气昂昂的走着,还不时唱起革命歌曲。过了十六里河,开始进入山区,山路远比平路难走多了。这时风越刮越大,路旁的电线杆发出“呜呜”的叫声,大风夹着细沙迎面扑来,背上的行李也越来越重。然而我们并没有停止脚步,依然昂首阔步,迎风前进,就连体弱的女同学也没有叫一声苦。
下午4点钟,我们终于来到了涧东大队。稍作休息,大队党支部书记马金忠同志给我们做了报告。
涧东大队有538户,2780口人,3114亩地,有13个生产队,外加一个林业队。最近几年,为了发展生产,他们发扬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水利建设,修了两座小水库,整修了梯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64年达到了842斤,这在当地是比较高的。为了提高社员的收入,他们还准备在山坡上栽果树,发展副业生产,争取今年(1965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斤。
会后我们以组为单位分到了各生产队,一人一户又分到贫下中农家中实行“三同”,我则到了一队保管徐兆庆家里。社员们非常热情,把我们当成一家人。吃晚饭时围到一张桌子旁,边吃边拉家常,很快便熟悉了。
徐兆庆家11口人,他父亲兄弟两个,解放前给地主抗了一辈子活,到头来还是吃了上顿无下顿。他叔叔被逼无奈,当华工去了欧洲,受尽了打骂和各种痛苦,后来侥幸回到国内。因为穷,全家靠做豆腐为生,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前后搬了五六次家,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固定的家和安定的生活。他们说,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多亏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好。
吃饭时他们很注意节约,就连掉在桌子上的饭粒都捡起来吃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想这就是贫下中农的好风格吧。
第一天劳动,队长让我们男同学帮助社员往山坡上运粪。运粪可不是个简单活。走的是山坡路,又是七拐八弯的羊肠小道,推的是独轮车。起初,社员推车,我们拉套。别看拉套,也是大有讲究的。徐兆凤大爷告诉我们:“拉车不用教,甩手大弯腰。”我们一试果然不错,比以前省劲多了,再也不是气喘吁吁的了。看着社员推着独轮车灵活自如、稳稳当当,我们都想试一试,可就是不敢动手,总怕歪倒沟里。还是董景良开了头一炮,他驾起车来一直推了好远才停下,这给我们很大的鼓励,于是一个学推车的热潮开始了。
我们学推车分四步走:观察、推空车、空车推人、推粪。经过反复观察和练习,男同学几乎人人学会了推车。我就是这时侯学会的推独轮车,在后来部队农场种水稻时大显身手的。
来村第三天的晚上,我们集体访问了大队饲养室主任、老贫农徐兆龙大爷。徐大爷今年70岁了,是位老共产党员,为了将大队的几头牛喂好,长年累月的吃住在饲养室,一天到晚的铡草、挑水、喂牛,一刻也不停闲。他讲述了旧社会苦难家史和对新社会幸福生活的向往,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
劳动间隙,大队领导领我们参观了水库、梯田和果树。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村东南一座山上的花椒树。只见从山下到山顶,全是一排排用石头砌好的水平梯田,上面种了几万颗花椒树,远远看去,层层梯田,整齐的花椒树,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在兴建的黄金水库是他们村一个大型水利项目。目前已修好了第一道坝,明年还要修第二道、第三道坝。建成以后,不但能够解决吃水、灌溉问题,还可以发电,使大队可以开发更多的副业项目。
几天下来,我们在劳动中吃了不少苦,流了很多汗,学了不少本领,受了很多教育。深深感到农村是个大熔炉,它可以锻炼我们一心为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好品质、好作风,为我们毕业后走上新的岗位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19、抓“特务”
1965年4月底,我们民兵排搞了一次抓“特务”演习。
为了使这次活动搞得更好,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先是团支部和民兵排长研究制订演习方案,继而接连召开几次民兵班长会议,对方案进行补充修订,最后又向全体民兵做了战前动员。
早上4点半,我和赵守勤、董景良就出发了。我们担负着两个角色:尖刀小组和“特务”。这时整个城市都处在睡梦中,大地还一片漆黑,路灯的灯光从街旁树隙中幽幽的透过来,使我们的身影不断的拉长和缩短。我们急匆匆地走着,出了南门以后,天才刚刚亮。
尖刀小组的任务是负责探路和安放路标,后边的大队按照我们施放的路标前进。行进过程中必须先找到路标,否则无法前行。而上一个路标又指示了行进的路线,和下一个路标的范围。为了使大队行军路线更迂回曲折,我们离开大路尽找小路走,沿途共安放了11个路标。路标有压在石头下的,有放在树上的,还有藏在草丛中的。总之,不经过一番仔细搜寻,是不宜找到的。经过一番紧张忙碌,来到开元寺已是早上7点钟了,至此,我们尖刀小组的任务就大功告成了。
下一步我们的角色就是偷袭大陆的美蒋特务了。我们把预先写好的、表示武器和弹药的纸条,分散藏到了大佛头上面的小山头上,然后直奔山顶藏了起来。
大队是在早上5点半出发的。队伍集合完毕,排长李兴中下达了作战命令:“同志们,今晨接到了上级紧急指示,一小股美蒋特务空降到南部大佛头一带山区伺机破坏,上级命令我们尽快歼灭这股匪徒,不许一个漏网。现在我命令准备战斗,立即出发!”
民兵的积极性是很高涨的,他们行动非常迅速,7点刚过就来到了开元寺,这时我们三人刚刚离开那里,好险啊,差点遭遇上。幸亏我们预先留了个纸条,让他们就地休整半个小时,否则我们特务也当不成了。
我们藏好以后不到半小时他们就攻上来了,我们只经过短期的顽抗就成了俘虏,表示武器和弹药的纸条大部分也被搜了出来,然后就把我们交到各班分别审讯起来。追问我们是谁派来的,怎样来的,任务是什么,连络暗号等等。个个都很认真,演得象真的一样,我们一再忍住才没有笑出来。
这次活动是我们班历来最活泼的一次,也是最成功的一次。10点种我们整队返校。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唱着雄壮的歌曲,俨然是一支战斗归来训练有素的军队。
20、高考前后
高中三年级下学期,实验中学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一颗红心”就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两种准备”:一种是复习好功课,准备在高考中让祖国挑选,继续深造,学习更多的本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另一种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这一届有六个毕业班,除每年有正常的四个高中班毕业外,今年是试点五年级两个班第一次毕业参加高考。
进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
一是学好毛主席著作,重点是“老三篇”,这是当时政治课的主要内容。
二是组织毕业班的学生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班就到大涧沟劳动了一个星期。
三是请下乡知青返校作报告,其中初培莉、王瑞美两人是我上一届的同班同学。特别是王瑞美同学,是归国华侨,毕业后没有参加高考,坚决要求直接到农村集体插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事迹还登上了大众日报。学校分两次邀请她们返校作报告、谈体会,使同学们受到很大的教育。
四是高考前夕重点组织毕业班的学生们,学习国家乒乓球队的拼搏精神和徐寅生的事迹。1965年4月25日,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南斯拉夫举行的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了五项冠军(男女团体、男女双打、男子单打)和两项亚军(女子单打、混合双打)的空前好成绩。“乒乓球队精神”就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通过教育和学习,我的认识有很大提高。首先在学习方面,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当团干部就要做好本职工作,搞不好会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和信任。因此我为了工作,可以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比如利用自习课考虑工作,找人谈话等。而学习是个人的事,耽误了无关大家。表现在平时的学习上就是对学习不重视,时间抓不紧,没有计划性。经过一系列教育,认识到学习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于是我将前段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总结,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严格的高考复习计划,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学习工作两不误。其次,我认真做好了落榜以后回家乡务农的思想准备,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理解。回乡务农和集体下乡是不一样的,其中的艰辛和困难要大得多。
6月6日,连续进行了三天毕业考试,从而拉开了高考的序幕。考试后每个人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找出差距,以利再战。
6月下旬开始填报升学志愿。志愿分重点大学(一类)和普通大学(二类),每人每类大学可以填报10所大学,每所大学又可以填报3个专业。在班主任李维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斟酌,我填满了20所大学60个专业。这么多的志愿都能起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班就有一个同学,那一年就是被第二类第十个志愿大学录取的。
3-20-1 毕业合影
说起填志愿还有一个情节值得回忆。我和高永先、葛群三年来一直是好朋友,这一年考大学也想考到一块去。于是我们相约,前三个志愿要完全相同。经过商议,前三志愿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北京地质大学,后来葛群将第一志愿改为西安交通大学。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二人都录取了第一志愿,去了西安,而我却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上了山东海洋学院。事后分析,估计我的数学没有考好,而航空专业又离不开数学。
1965年7月9日,高考终于来临了。山东实验中学的考生在山东工学院参加高考,考试三天。为了掌握考试时间,我将校团委初维真老师的手表借来带在手上,满怀信心地进入了考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验。由于高考前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习了徐寅生的事迹,因而考的比较放松,心情也不紧张。即使中间数学考的不理想,也没有影响后三门课的考试情绪,仍然充满信心认真答卷。
3-20-2 实验中学65届1班毕业照
高考后不久,毕业班在新教学楼前照了毕业合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逐一参加,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高考结束后只休息了一天,毕业班就又开始了政治学习。听报告、学文件、参观烈士陵园、参加义务劳动等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总之,通过各种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坚定大家“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信念。为了更好的提高认识,鼓舞士气,我还代表团支部起草了给全班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以团支部的名义发给大家。
8月10日,我接到了山东海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被海洋生物专业录取。当年山东海洋学院6个系9个专业,共录取新生320人,那一年全国录取大学新生16.4万人,还赶不上近几年山东省每年录取大学新生的一半。
8月19日,随着最后一批发榜结果的水落石出,高考落下了帷幕。我们班(65届1班)一类大学录取18人,二类大学录取18人(包括3名专科)。全班46人,升学36人,升学率78.3%,高于全校75.8%的升学率。
21、一封公开信*
一棵红心,两种准备
1965年7月16日
团员同志们,青年同学们:
高考已经结束了,向党向祖国汇报学习成绩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发榜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响应党的号召,落实我们的“一棵红心,两种准备”。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是党考验我们的时刻。
过去三年来,我们每个同学在党团组织的教导下,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绝大多数青年积极要求进步,靠拢团的组织,其中已有一部分青年被吸收为共青团员,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现在高考结束了,在我们分别走上各个岗位的前夕,也就是发榜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每个团员和青年能否经受住这场严峻的考验,这是衡量每一个革命青年思想觉悟高低的关键时刻。
我们进行学习已经三天了,三天来的情况表明,大家还深不下去,思想还有点浮,对两种打算的问题想得还不怎么多。大多数认为,两种准备已谈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什么可谈的了。有的还有“过一天混一天,等发榜后再说”的想法。这种认为“差不多”、“等待”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之所以是错误,就是它不符合一个革命青年所应有的态度。和做报告的两位同学比一比,找找差距,我们是想自己的前途多了呢?还是考虑国家需要多了呢?这不就是差距吗?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我们应把毕业看成是党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为此,我代表团支部向全体团员和青年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应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解决好思想问题。很多生动的事实证明,只要过了思
*本文摘录于当年的日记,未作改动。
想关,其他如家庭问题、身体条件都好过。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性,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高考成绩还不知道,个人的估计往往是不现实的。否则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有的同学对升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考上好学校就去上,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就不去上,干脆下农村。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因为这不是从祖国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国家的每一所大学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我们不要把某些问题看的过于简单,希望大家注意这一点。为了充分做好“一棵红心,两种准备”,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对一切必然之中的偶然估计到,切实做好升学和下乡的思想准备,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好和有关的修养书籍。
第二,加强革命的责任心。高考结束了,可是我们每个人围绕着“两种准备”的思想斗争还没有结束。因此我们要加强革命责任心,主动地学习和锻炼身体。有的同学一考完就想卖书,这就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我们应把它们整理起来,因为无论升学还是下乡和就业,都要用到这些基础知识。锻炼身体不能停止,我们必须有一个好的身体,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保证。要用对革命事业严肃认真的态度,不断克服松懈、疲沓、不求上进的思想苗头。只有这样,才能为走上新的岗位打下一个好的思想基础、身体基础和知识基础,才能真正做到“一棵红心,多种准备”。
第三,部分同学应做好家庭工作。家庭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成为很大的障碍,我们不应听之任之,而应多做说服工作,这样可以主动些。
第四,在发榜前的这段日子里,每一个团员都应继续履行义务,利用暑假期间,学好毛主席著作,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锻炼好身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多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特别在“一棵红心,两种准备”方面要经得住考验。青年同学也应继续依靠组织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决不能放松个人的进步。
高三一班团支部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六日
22、整理档案
高考结束不久,济南市第一教育局从全市重点中学里抽调毕业班学生干部帮助整理档案材料,实验中学团委决定我、武铁民、安化稣、徐焕德四人参加档案小组,另外还有济南三中倪文华等四人。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表示绝不会辜负团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一定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
7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经二纬三路的济南市教育局报到,三中的四个同学已先到了。教育局的张老师具体负责指导我们的工作,张老师那时40岁左右,高个头,一见面就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他首先给我们讲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让我们学习有关的档案管理方面的材料。通过学习和张老师的讲解,使我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保密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们八人都是团员,张老师为我们成立了临时团支部,由我任书记,倪文华(女)任副书记,规定每周活动一次。
第二天我们便正式进入了角色,并适当进行了分工。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档案工作,也是第一次到机关工作,时时处处感到新奇和满足。我们和机关里的在职人员一样按时上下班,一样到机关食堂里拿着饭票买饭。而食堂里的饭菜则和学校里不可同日而语了,按规定教育局将发给我们临时工工资,这使我们的伙食比学校强多了。
不几天,我们就和张老师熟悉了,他对我们非常关心,不但在工作上指导我们,而且在政治上关心我们,生活上爱护我们。工作上从字体的书写,文件的排列,到卷宗的装订都一一提出具体的要求;临时团支部的活动也多次得益于他的帮助和建议,如让我们在活动时交流一下工作体会,学习某篇文章或材料等;还时常询问我们工作习不习惯,饭票够不够吃。
具体干起来才知道档案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和细致。拿重要性来说,它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和一个行业的历史记录,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起着查阅、总结、指导、借鉴的作用。至于细致性则是这一工作的特殊要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是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起码素质。好在选调的我们这几个人都是多年的学生干部,在这点上我们完全有信心做到这一点。
我们接触的档案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行政档案,包括上级文件、来往行文、各学校的总结报告等;二是人事档案,其中就有我们学校任课老师的个人档案。看到曾经教过我们三年的任课老师的历史情况,特别是有的老师个人的复杂经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也提醒我们,做好保密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我在济南市教育局这段经历,几十年来还从未对人提起过。
文化大革命期间,实验中学的红卫兵,不知怎么查到了我曾经在教育局整理过档案,来信询问我们任课老师的历史经历,很显然,这是搜集批判老师的材料。出于档案工作的纪律性,我毫不犹豫地回绝了他们。
8月10日,我接到了山东海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是我们八人中第一个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张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我道贺。
短短的一个月很快便过去了,这段经历为我以后管理科技档案提供了业务基础,使我获益匪浅。而领到的工资则成了我上大学的学费。
23、实验中学情结
2008年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校建校60周年,母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为了办好这次活动,我和葛群、李风云代表我们班,参加了校友会召开的几次联络员会议,商议纪念活动的安排和有关事宜。
10月2日晚,山东省实验中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珍珠泉礼堂召开,会场布置的隆重而热烈,主席台上坐满了学校领导和各级来宾,教师和学生代表挤满了大礼堂,我和葛群代表我们班有幸参加了庆祝典礼。庆祝大会开始,各位领导致辞,回顾了实验中学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60年来实验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致辞完毕,学校的艺术团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将庆祝大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3-23-1 2008实验中学校庆60周年
10月3日,是校友返校的日子。这一天学校里格外热闹,图书馆前的院子里,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校友们多年未见,甚至几十年未见的,如今重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校为校友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年过半百的学生上台为耄耋之年的老师们献花,场面极其感人。欢迎会结束之后,各班各年级在图书馆前合影留念,学校领导、任课老师手捧鲜花站在
学生们中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随后,校友们参观了校史馆,对学校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母校的伟大和可爱。
我们班参加60周年庆祝活动的,有班主任李维昌老师、高永先、刘乃岑、葛群、于德安、穆志强、周海、马国备、张桂鸣、吴小鲁、李风云、霍丽云、孙业华、熊文君、崔亦军等15人。
这次庆祝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说实在话,自从毕业离开实验中学,我始终没有忘记母校。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工作,虽然身在外地,但是一直心系母校。
1978年因科技人员归队,我调回济南工作,从此加深了与母校和老同学的联系,两年间先后见到了不少同学。在我的倡议下,决定每年的正月初四作为全班同学聚会的日子。
3-23-2 1981高中同学第一次聚会
1981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四,实验中学62级1班的同学,在实验中学举行了第一次聚会。李凤云是母校的教师,此次活动由她组织安排。参加人员有班主任李维昌老师、高永先、刘乃岑、李兴中、李化武、于德安、穆志强、周广裕、马国备、刘庆瑞、李风云、孙业华、黄巍、熊文君、彭沂南、孙砚华、魏玉喜、王新量等18人。在见面会上同学们畅述友情,回忆过去,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聚会结束,我们来到了校园里合影留念。
此后每年正月初四,我们班都按时聚会,只要在济南,我都会参加。
1994年2月13日正月初四,我决定邀请同学们来家聚会。为此我们全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个儿子也下厨房帮妈妈做菜。参加聚会的有李兴中、于德安、葛群、穆志强、马国备、魏如臣、袁锡敏、张桂鸣、高朝伦、刘乃岑、李风云、霍丽云、崔亦军、孙砚华等14人。
在我们班几任班主任中,跟我们时间最长的是李维昌老师。李老师平易近人,善于做思想工作。平时常常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和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来李老师一直参加我们班的同学聚会就是明证,使同学们倍感亲切。在班级工作中,李老师从不包办代替团支部、班委会的工作。但是关键时刻却总会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这一点我在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工作中深有体会。不仅如此,李老师还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及时指出了我偏重工作,忽视学习的缺点,对我触动很深。
高中三年,李老师还一直是我们的政治课老师。李老师的政治课教的生动活泼,经常结合当时的形势,在课堂上出题目引导大家讨论互动,把枯燥的政治内容变成了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使我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
3-23-3 2005高中毕业40周年
1997年适逢班主任李维昌老师60寿辰。正月初四,我们班同学在崔亦军家聚会,同时为李老师祝寿,我还书写了一副对联以示祝贺。对联为篆体“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间是一幅毛主席《卜算子•咏梅》的草体中堂。虽然写的不怎么样,只是表达
一种心情,但是却受到了李老师和同学
们的交口称赞。参加这次聚会的有李兴中、周海、刘乃岑、葛群、李华武、马国备、魏如臣、袁锡敏、张桂鸣、刘庆瑞、霍丽云、崔亦军等12人。
3-23-4 2015高中毕业50周年
3-23-5 李维昌老师家(2015.9)
2015年高中毕业50周年的时候,李维昌老师因为身体不适未能参加聚会,我和李风云、霍丽云代表同学们去家中看望,受到了李老师的热情接待。
进入新世纪以来,正月初四聚会的约定不再坚持,但是聚会的场景始终不断。每当有外地同学回济南,或者学校组织活动,同学们都会聚会。我还先后参加了山东实验中学65届高中毕业30周年、40周年和50周年三次纪念活动。
3-23-6 2010山东省淡水所
3-23-7 2016济南森林公园
此外小范围的聚会也不少。2010年5月30日,我邀请高永先夫妇、葛群霍丽云夫妇、李风云、孙业华等人来省淡水所聚会,带领他们参观了所里的环境、池塘、温流水养鱼、热带鱼展示等设施。大家玩得非常尽兴,度过了美好而又难忘的一天。
这期间我和高永先、葛群三家聚会更多一些。近十年来我和老伴常住北京看孩子,每当回到济南,我们三家就要见面,或在某一家,或去公园。大明湖、趵突泉、五龙潭、泉城公园、森林公园、园博园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有了微信以后,2015年10月,本班同学周海为我们班建立了微信群,先后有17位同学入群,这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增进了友谊和感情。
我的母校山东实验中学,永远在我心中!
后记
2005年正式退休后,我即开始了《年华追忆》的撰写工作。但是因为紧接着被单位返聘写所志,2010年后又长住北京看小孙子,用于写作的时间较少。期间写写停停,前后跨越十几个年头,时至今日方才有个眉目。写作道路并不平坦,既充满快乐和幸福,也有艰辛和曲折。我的写作思路是,在拟好写作大纲的基础上,本着先早后晚、先易后难的原则写起。在全书166节中,一遍写成基本没有改动的共有93节,占56%,超过一半。其中绝大部分章节,灵感一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每当看到自己的构思变成了洋洋洒洒的一篇篇文字,幸福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写作的辛苦深有体会。有的题目早已想好,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一拖再拖,直到某一天脑洞大开,豁然开朗,思路随之清晰起来。为了不打断思路,有时要连续写到深夜。还有的章节虽然写好,但是总感到不满意,我就将其放下,过一段时间再来修改,按照鲁迅先生对写作的要求,毫不留情地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有的修改了三四遍才感到满意。值得自豪的是,32万字的回忆录,全是我在电脑上用手敲进键盘里的,没有动过一次笔。电脑写作有很多优点:可以打开多个窗口同时操作;段落和句子可以随意搬运;文中还可以插入照片,这是传统手写所难以企及的。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本书中插入的300余幅照片,是我从自己拍照的电脑照片库中反复比较、精挑细选选出来的。这些照片使本书锦上添花,更显生动活泼。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是我的第一读者,他们的意见,我会第一时间采纳,修改,使文章更加完善。《年华追忆》虽经反复推敲、数度修改,仍难免存有缺点和不足,热切希望有幸读到该书的亲人、同学和同事等人,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〇二一年六月于济南
作者简介
刘乃岑,男,1945年6月出生,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水产学会会员,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会员,中国科研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70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1971至1978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禹城县、高唐县当了六七年人民教师,期间曾担任禹城县二十里铺中学副校长。1978年因科技人员归队,由高唐一中调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所科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科研科科长,科研科党支部书记;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任职期间多次获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称号。在搞好科研管理的同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项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级以上科技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38篇,获奖论文9篇。主编出版了《河蟹实用养殖技术》、《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成果汇编》(1958-1999)、《淡水渔业科技与管理》论文集等3部科技著作,参编出版了《山东水产》、《中华鳖快速养殖新技术》、《美国青蛙和牛蛙养殖新技术》、《淡水渔业科技论文集》等4部科技著作。主编的"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志"因故未能完成。本人科技工作简历曾被收入《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等典籍。
上一条新闻:冬之韵—校友王建群(66届)佳作欣赏下一条新闻:校友佳作赏析——张广俊(68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