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在线 > 新闻在线 > 正文
两鬓霜风沧桑度,一心只做实验人
时 间:2020-09-21 05:47:26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作者 柳澄 68届校友 “两鬓霜风沧桑度,一心只做实验人”是实验中学七十年校庆之际 ,我应邀回校给在校学生演讲的题目。也是我毕业五十多年来经历的真实写照。 我是1963年考入实验中学的,还记得大红色的录取榜就粘贴在当年大红校门的西墙上,自从我跨入那书院式的大红色门楼,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逐渐被实验中学精神所陶冶,五年的实验中学生活使我们成为真正的实验人。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实验中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也教会了我如何学习”,这使我终生受益。 1968年离校时班里同学的纪念照
一、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使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向上的决心 我看过许许多多知青生活的回忆录,基本上都是下乡后如何适应农村生活,锻炼个人意志的故事。知青生活的前两年,我似乎也是这种心情,就像2016年我回忆当时生活的七言诗: 阳历除夕 ,偶见光明日报载“忍寒”一文,不由想起门街那几年的寒冬,我们也是“忍”过来的。四个男生围着被子坐在秫秸床上背唐诗宋词熬冬闲。 遥忆门街忍酷寒,重棉围衾熬冬闲; 长啸宋唐取暖意,热聊魏晋对酌谈; 冷窖藏青做淡菜,茅屋炖肉飘香烟; 四秩有八又见雪,不堪白发往来年。 然而我知青故事后半段却完全不是这样,下乡两年后的一天,一阵招工回城的大潮席卷过后,剩下了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知青煎熬那刺骨寒冷的冬天。我们小组十六个人,只剩下四个人,以往嘈杂热闹的宿舍变得异常冷清,厨房里的硕大的铁锅被换成小灶,凄惨至极,可见一斑。2015年的拙作就是那时候真实的写照。 《小令 • 忆1970年寒冬》 屋空灶凉, 垂泪对残窗。 望星稀月淡, 孤树断墙, 一样九孔赵王桥, 人无踪, 印几行。 八百亩平川, 不见稻菽满田方, 唯留空窑立高堤, 碎砖片瓦伴沟塘。 更漏难捱,衾冷灯黄。 谁敢奢盼, 竟有暖日出东方。 这些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之所以没有打垮我们,反而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正是我们心中实验中学的精神。恢复高考后,仅七七级一届,“文革”中我们班没有“资格”上工农兵大学的同学就有包括我在内的九人考上大学。我们班的许学工从农场知青奋斗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虎从知识青年奋斗到全国知名的IT专家,被誉为“软件虎”;李泰岳从喂牛工人到七七年高考济南头名状元等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苦学巧学是实验人成功的诀窍 苦学巧学是我实验中学生涯中的另一个收获,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从来不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交给我们如何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始终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始终超越周围的人,称为优秀的人才。教过我们班的宋天信、高德华、王玲、李清池等老师永远是是我班同学心中的“神”。 我大学毕业后医学生涯中的每一个专业上的进步都受益于实验中学教给我们的学习能力。1987年,我以仅仅三年初中英语的底子,短短五个月的培训,就成为我们医院第一个通过国家出国英语考试的医生,得以出国深造。1996年成为第一个破格晋升主任医师的放射科医生。2000年被遴选为山东大学首批影像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8年春节七七届高考后同学们回母校看望老师(前排中间:高德华、王玲、宋天信)的纪念照 1988年在哈佛医学院
回忆实验中学时代的青春年华,望着献给老师们的丰硕成果,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辜负老师们的辛勤培养,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实验人”。 实验中学七十周年校庆,我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本文结束语吧。 追忆实验时光 半枕负笈赶考梦,三年如戏成黄粱; 良师亲授谋生技,游子安然度险江; 桃李不言承教义,痴心还奉旧书章; 斑驳秋树重恩在,一片冰心在圣堂。 2019年盛夏 上一条新闻:武汉战疫亲历记(六)下一条新闻:一轮秋月,满目清辉,中秋佳节,拜托明月清风,传送爱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