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苑 > 正文
我的恩师——鲁强
时 间:2019-08-16 03:47:22    来 源:实中校友网    字体:[增加 减小] 打印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入校后曾改名为济南第22中学)度过的。那五年时间,使得我和班主任鲁强老师结 下五十年的师生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种师生情不但 没有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更加浓厚。岁过花甲,每当我想起中 学时代和鲁强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有一种难释母子情感。
1963 年我在南上山街小学就读,家住乐山街。1969 年夏毕 业时,按照住处就近入中学的原则,我应该入读济南第 16 中(现 济南育英中学),但是因为我小学期间经常参加市中区红小兵 宣传队演出,属于“特长/专业生”(玩笑),大概由于这个缘 故,我被幸运地划分到具有“掐尖特权”的实验中学入读了。
在那个教育制度秩序大乱的年代,升中学不考试,在“一斗二批三改革”运动中,中学初高中合并在一起,称为“四年 一贯制”。我们在校期间由于经历了学业始季由秋季改春季, 再由春季改回秋季的折腾,两次被延伸半年,最后成了文革期 间唯一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当年在全国学习解放军运动中, 学生的年级和班级划分是采用部队编制番号,我的班级被称为 “五连一排”,鲁强老师是我们班主任,还是五连的指导员。
当年校园的教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的教室在学 校中操场东侧,那里有三排高大古老的平房,我们班级在最南 排最西头的那间教室。每排有三间大教室,每间教室北侧有三 个大窗,南侧有一门两窗。房子很高,墙体很厚,冬暖夏凉, 房前建有屋檐走廊,整体建筑给人以庄重沉稳、文化底蕴厚实 的感觉。
鲁强老师当年走入我们班的印象是三十多岁,戴着一副眼 镜,扎着两个小辫,朴实干练。她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声 音洪亮,语速很快。快言快语透出爽朗的个性,充满温情激情 的话语又彰显出善良、朴实、厚道的性格。在那个“政治挂帅”“读书无用”的年代,她却教育我们要珍惜大好时光,并讲述 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在刚刚经过“文革”初期狂潮的冲击, 这种话语听起来格外清新、理性,对我的教育意义很大。
可能是我的天性,比较热心公共事务,在小学就担任班干 部,到来实验后担任副班长,后经鲁老师组织的全班选举,我 开始担任班长,直至毕业。正是由于五年学生干部的经历,我 和鲁强老师接触很多,受到老师的教诲很深,她严于律己的品 德和为人师表的作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鲁强老师 1934 年生于辽宁旅顺,1969 年随丈夫部队转业, 从四川省夹江中学调入实验中学任政治课老师。她十分重视对 同学的心理辅导,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逐个去解决,耐心且细致。当年学生数量不稳定,经常有退学、参军、参加工作和从外班 并入,我们的班常年有 60 个在读同学,鲁老师对全班所有的同 学都关心备至,不论什么家庭背景,也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她 都一视同仁。班里有个同学家庭处境困难,母亲去世,家里兄 弟姊妹多,父亲工作忙,家庭负担重,据同学们说,鲁老师特 别关心他,甚至亲自给他做饭吃,这事让大家很感动,在同学 们中间传为佳话。
鲁老师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事事都要做到最好,所以对我 们班集体的要求也就特别高,她所付出的心血也就特别的多, 她的这种要强的性格和做事情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比如:班级队列训练的时候,她的要求不亚于军队的仪仗队多 少,在她的严格训练下,我们班队列汇演成绩一直在年级里名 列前茅。
学校并没有要求班主任必须走访所有学生的家庭,只是根 据特殊情况有选择的去走访,但鲁老师心中装有全班所有的学 生,一个也不肯放下,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走访了全班同 学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进一步摸清他们的成长经历, 好针对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的去引导。提到这事不得不说说我 们班的编外“班主任”——王叔叔。王叔叔是鲁老师的丈夫, 为什么说他是编外“班主任”呢?首先王叔叔对我们班所有的 同学情况都很熟悉,是鲁老师的贤内助。他非常支持鲁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对我们班所有的同学情况都很熟悉。鲁老师不会骑自行车,在那个以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年代,鲁老师所有的家访都是由王叔叔骑自行车带着鲁老师一同完成的。我 们班同学虽然大部分是就近入学的,但也有不少住在较远的各 类机关宿舍以及部队大院,家庭走访很辛苦,王叔叔就成了鲁 老师的自行车“司机”。
中学时代是人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能在这个时候遇 上一位有慈母般胸怀关爱你成长的师长,实为人生中的一大幸 事。在做鲁老师学生的五年中,有两件事情至今让我始终不能 释怀。
其一:受老师的影响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很努力的去完 成学校和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尽心尽力的为同学们服好务, 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但在入团的事情上,曾让我受到沉重的打击。现在给年轻人讲起这件事,也许他们会感觉微 不足道,但在当年政治挂帅的年代,尤其是对于我这个涉世未 深的青少年来讲,那可是件天大的事情。当年各班干部,被首 先发展入团应该是理所当然的。1971 年春,第一批发展的名单 上没有我,我难过了很长时间,盼到两个月后,第二批的发展 就感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公布出的名单上还是没有我,我 很想不通,一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郁闷之极,难以接受。
鲁老师知道其中原因,原来我父亲是知识分子出身,解放 前曾经在外国驻华机构和企业工作过,为会外语,“文革”期 间怀疑他是特务,政治上没有结论,是个悬案。可是我父亲此 前从未给我讲过。鲁老师勇于担当,为了争取学生政治上公平, 她到我父亲单位去要求出据政治结论。经过鲁老师执着努力, 父亲单位终于出据了客观公正证明材料,1973 年春,我终于入 团。此事鲁老师当时并没有对我讲,是我到了工作单位工作多 年之后有个叔叔在不经意间告诉我的,没想到鲁老师为我能入 团而辛劳奔走,为争取学生政治公平而付出了心血。鲁老师此 举不仅仅是解决了我的入团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树立了人生 自信心,为我以后人生奋斗奠定了健康的心理基础。
其二:1972 年夏,学校选拔学生参加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 亲王来济南访问的腰鼓迎宾队,由于我有舞蹈基础,被选中并 且委以重任,担任腰鼓迎宾队的排头兵打镲,起到引领大家动 作一致跟节奏合节拍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件很荣耀的事情。经 过一个阶段的训练,眼看就要正式参加此次迎宾活动了,突然 接到通知,让我和几个不同班级的同学集中到一个指定的教室, 并有人把守不让随便进出,像犯人一样被看管了起来。这对我 简直就是当头一棒,我明白原因就是我不是团员,家庭有悬疑 问题。这时候鲁老师亲自来到看管我的教室,对我说:“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这事与你没有什么关系”。还有数学老师、五 连连长林明朴老师也来到这间教室,走到我的跟前说:“写作 业吧,把数学作业写一写”。当幼小的心灵遭到重创的时候, 两位老师温暖的话语虽不多,但在我的心里字字值千金,我当 时冤屈的泪水夺眶而出,被放回家后更是大哭了一场,虽懂得 男儿有泪不轻洒,但触到心灵深处的冤屈是难以控制的,是刻 骨铭心的!
几十年的师生情让我感受到了犹如慈母般的关爱。在我妻 子病重期间,鲁老师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还亲自到 医院去送饭,就是为了减轻我的负担。她说:“你工作忙,太 辛苦了,我想为你分担分担。”从她的眼神里我读懂了她老人 家对我的疼爱,幸福的暖流传遍全身。我常常教育我的女儿, 还有我女儿的女儿,鲁老师是我的恩人,是鲁老师的培养才有 我的今天,我们是一家人,以后我们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鲁老师的仁慈善良之心,还体现在待人的大度与宽容,她 从没有抱怨过什么,尤其对于“文革”期间发生的事情她总是 告诫和教育我们,不要记恨哪个人,人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是某个人的原因,是时代和时 局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对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来说,这么 认识问题说明她心里永远都是那么的阳光灿烂,她心胸永远都 是那么的宽广似海。
工作几十年来,每当我取得点滴的进步,我就会想到要向 我的恩师汇报。尽管我懂得做人要真诚,做事要低调,但此事不等同于炫耀,天下所有老师对自己学生都期望这种回报,事 实上鲁老师每当听到我们班的同学的工作成绩后,都会流露出 欣喜的心情。
鲁老师今年 85 岁了,身体健康尚可,腿脚也算灵便,经常到澳洲子女工作生活的地方住些日子。我曾经设想,如果能在异国他乡陪老师在田间湖边走走,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这个愿望还真的实现了。2016 年我退休后去澳洲探亲旅游时,特意 选择距离鲁老师居住不远的地方住了下来,天天和老师在一起, 牵着老师的手一起出去散步,林荫道湖水边都留下了我们师生 母子的两对足迹,我们聊家常,忆往事,就像游子回到久别母 亲的身边一样。小时候是大人牵着孩子的小手,儿子长大了牵 着妈妈的手是多么的幸福呀,我们彼此享受着天伦之乐,品尝 着浓浓的师生情!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我的幸福感满满的。
我敬佩我的老师,她心地善良,心胸宽 广,认真做事,真诚做人,为我树立了为人 处世的风范。我敬爱我的老师,她细心垂教,培育我 正确的三观,为我打好了人生道路的底色。我感恩我的老师,她精心栽培,锻炼我 各方面能力,使我一生受益匪浅。衷心祝愿我的恩师——鲁强老师,幸福 安康!
看了孙光大哥写的文章《我的恩师鲁强》后,勾起了我对 妈妈早年任教的回忆。我妈妈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妈妈怀着王莉七个月时,挺着大肚子,还带着学生去参加小清河清淤的义务劳动,带头下到污水淹到大腿的河床里, 用脸盆挖出淤泥,依次上传给同学组成的“人力传送带”倾倒 在河岸上。我真为她担心,那时我12 岁。
二,一天中午我打了食堂的饭,姊妹三人正准备吃,妈妈 回来了,把家里仅有的五个鸡蛋炒了,我们正高兴,以为是给 我们做的,只见妈妈端着这盘炒鸡蛋往门外走,说是给住宿的 一个生病的同学送去。竟然一口都没给我们留下。那是 1973 年 的事,我 14 岁,弟弟 10 岁,妹妹才 2 岁,那时家里从来都不 炒鸡蛋,一是穷,二是凭票买鸡蛋。我想,弟弟妹妹都这么小, 妈妈怎么也得留下一点炒鸡蛋啊,可是 一点没留。所以,我感觉妈妈只关心学生,不关心我们。
三,妈妈经常和爸爸晚上去学生家走访,总让我给弟弟妹 妹们做饭,那时烧蜂窝炉子。我那时小,不会弄炉子,经常灭 火,所以,我们经常不炒菜了,吃点烤干粮,喝点水。晚上 9 点吃上饭是经常的事儿。弟弟妹妹真够乖的,尽管总问怎么还 不吃饭,太饿了。但他们从没闹过。现在想起来,真有些心酸。